近日,一份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间隔”的国家医保局回信在医疗界引起广泛关注。事件起因于一位身兼医保飞检成员和医院一线工作人员的医生,就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向国家医保局致信咨询,并获得了官方的正式回复。这一“一问一答”的过程,为临床医生理解医保支付政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检测间隔“一刀切”是否影响糖尿病前期干预?
在这封实名信中,该医生首先肯定了医保飞检工作的必要性与专业性。随后,他基于检验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对《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问题清单》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天内只能检查一次”的规定提出了具体疑问。
![]()
信中指出,当前规定与众多指南共识相符,但该条款更适用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然而,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的角度看:
·HbA1c>6.5%是糖尿病诊断标准。
·HbA1c在5.7%~6.4%,被判定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被认为是可防、可控、可逆转的关键窗口期。作者认为,若将糖尿病前期等风险人群的检测周期适当缩短(如建议不少于2个月),将更有利于早期发现和管理,阻止或延迟其进展为糖尿病,从而在长远上减轻患者疾病负担和医保基金压力。
为此,他恳切建议:能否将规则调整为对确诊糖尿病患者执行不少于3个月的检测周期,而对糖尿病风险人群及早期患者,则执行不少于2个月的检测周期?
官方回应:
支付规则源于临床路径,非医保局独立制定
令人欣喜的是,这封来自一线的信件很快得到了国家医保局的郑重回复。
![]()
回信明确了一个关键信息:医保基金的支付和管理政策,并非由国家医保局独立制定,其主要依据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临床路径、诊疗指南和技术规范等。
这意味着,“糖化血红蛋白90天检测间隔”的规定,其根本来源是临床医学专家共识和行业标准,医保支付规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衔接与落实。回信体现了医保支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其目的在于确保基金用于“合理且必要”的诊疗服务。
理性沟通,共促医-保-患三方和谐
这一事件虽然围绕一个具体的检测项目展开,但其意义远超于此,为临床医生带来了多重启示:
理解政策本源: 临床医生在遇到某些医保支付限制时,应意识到其背后很可能是基于更高层级的临床规范。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与对立情绪。
沟通渠道畅通: 本案证明,通过正式、理性、有据的渠道反映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是可行且有效的。一线医生的专业声音能够被听见,并可能成为未来政策优化调整的参考。
促进精细化管理: 该医生提出的“分层、分级”设定检测周期的思路,体现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的临床需求。这提示我们,未来的临床路径和支付政策可能会随着证据的积累而日趋精细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病情的患者。
结语
此次“信件往来”是一次积极的、建设性的医政沟通范本。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政策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矛盾时,专业的质疑、理性的沟通远比情绪化的抱怨更有力量。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可以是政策优化的建言者。唯有医、保、政三方增进理解,加强互信,才能最终共同守护好人民的健康与“救命钱”。
参考来源丨三金生活学习那些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