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与字节跳动旗下小荷医学合作的"CanRisk-DB"研究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获得优选论文时,我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发呆。这项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构建的全球泛癌风险数据库,将癌症风险评估精准度从不足50%提升至64.1%,而反观我们这些散户的投资决策准确率,恐怕连50%都难以维持。
![]()
医学界已经用AI分析43.5万篇文献、提取44.5万条风险记录,实现了99.4%的灵敏度和95.6%的精确度。而我们呢?还在靠-里的"内幕消息"和财经大V的"独家解读"做决策。这种对比让我感到无比讽刺——在信息处理这件事上,抗癌研究都比炒股更科学。
二、牛市里的消息陷阱:你以为的真相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每次牛市来临,"消息灵通人士"就会成为股民群里的香饽饽。上午转发某券商内部纪要,中午解读监管层深夜讲话,下午分析北向资金异动原因…这种对碎片化信息的狂热追逐,本质上就是把"信息获取"等同于"投资能力"的认知谬误。
2025年10月15日就是个典型案例。前一天市场还笼罩在贸易摩擦升级的阴影下,突然因为国内某科技大厂发布新品就大涨。但仔细想想:这些新品消息半个月前就公布了,当天领涨的也不是科技股而是汽车股。这就像魔术师的障眼法——你盯着他右手的花哨动作时,左手已经在悄悄完成真正的把戏。
三、利空不空:迪哲医药的魔幻现实
让我们看看迪哲医药这个活生生的例子。2025年6月28日,《证券时报》发文称其面临解禁压力且亏损严重,按常理这应该是个大利空。但结果呢?从6月30日到7月29日,股价反而涨了30%,创下历史新高。
![]()
表面看这是市场非理性,但量化数据揭示了真相:消息公布后第三天起,"机构库存"数据就开始活跃。更神奇的是,当股价调整、多数人认为在兑现利空时,"机构库存"却在持续增加——典型的机构骗线手法。
四、利好不灵:纳瑞雷达的反常识表演
另一个极端案例是纳瑞雷达。2025年7月14日盘后披露中报净利润暴增8倍,按说该涨停吧?结果股价反倒跌了近10%。这在当时火爆的市场中显得格外扎眼。
![]()
量化数据再次揭示真相:利好公布前后虽然股价反弹,但对应的"机构库存"数据始终缺席。没有机构参与的游戏,就像没有导演的剧组——再好的剧本也拍不出好电影。
五、从抗癌AI到投资AI:量化数据的降维打击
看着医学界用AI实现癌症风险评估的革命性突破,我不禁想到:我们的投资决策何时才能达到这种科学水平?当专业机构都在用量化模型分析市场时,散户却还在用石器时代的方法猜涨跌。
![]()
这张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数据图就是最好的证明。橙色柱体代表的"机构库存"数据能清晰反映资金真实意图——它不会说谎,不会被情绪左右,就像抗癌AI那样冷静客观地呈现事实。
六、告别消息依赖症:建立自己的量化思维
医学界的突破告诉我们:对抗癌症要靠系统性数据分析而非道听途说。投资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沉迷于各种市场传言时,真正的赢家早已建立起自己的量化分析体系。
这不是要否定所有市场信息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要有能力辨别信息真伪、判断资金共识。就像抗癌研究要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一样,投资也要分清表象和本质。
七、从64.1%的启示到100%的行动
中国AI抗癌研究将风险评估精准度提升到64.1%,这个数字对我触动很大——它既展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也暴露了人类认知的局限。在投资领域,我们是否也该追求这样的精度提升?
建立自己的量化分析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每个投资者都应该开始这个进程。毕竟,当医学界都在用AI拯救生命时,我们至少该用科学方法拯救自己的账户。
特别声明: 本文提及的所有案例及数据均来自公开网络信息整理而成,仅供交流学习之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荐股和收费指导行为,也从未组建任何投资交流群组。如发现有人冒用本人名义从事相关活动,请立即举报。部分数据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