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抖音粉丝,30天掉了36万,股价一天蒸发900亿港元。
这不是简单的“黑公关”围攻,而是一次信任的崩塌,当产品触及安全底线,再亲民的人设也救不了场。
![]()
导火索,是成都那起小米SU7车祸。
酒驾是主因,但“碰撞后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的细节,瞬间点燃了公众最深的恐惧:如果车出事了,人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同济大学专家都说了,电子门把手在断电或变形后可能失灵。
小米客服解释“车内有机械拉手”,可问题是:在浓烟、火光、混乱的事故现场,路人能迅速找到吗?驾驶员昏迷了,救援人员能第一时间操作吗?
设计上的“理论上可行”,不等于“现实中可靠”。
可小米的反应,却让人心凉。事故刚出,官方沉默;舆论沸腾,雷军却在大会上喊“抵制黑公关”;法务部一纸函件,要求平台删除2700多条内容。
![]()
这操作,像极了“捂嘴”。
不是说不能维权,但在调查未明时,大规模删帖,只会让人怀疑:你是在维护品牌,还是在掩盖问题?
更讽刺的是,雷军一直以“亲民”“工程师”形象示人,自称“和米粉交朋友”。
可这次,朋友问安全,他却谈“水军”。这种落差,比事故本身更伤人。
![]()
大家不是要抹黑小米,而是想确认:我的家人坐这车,万一出事,能被救出来吗?这么朴素的疑问,为何得不到一句坦诚的回应?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股价暴跌。这不是情绪发泄,而是理性警告。
市场在问:小米汽车,到底是技术驱动,还是营销驱动?过度依赖成熟供应链、明星营销,核心技术“护城河”够深吗?一旦出事,靠删帖能堵住悠悠之口,但堵得住事故的后果吗?
![]()
雷军把个人IP和品牌绑得太紧,顺风时,是流量核弹;逆风时,就成了众矢之的。
这次掉粉,不是网友变心,而是大家发现:当安全出问题,期待的“朋友”变成了“老板”。只谈品牌,不谈责任;只控舆论,不控风险。
小米或许觉得委屈:酒驾是司机的问题。
可车企的责任,恰恰是在“极端情况”下兜底。你不能说“用户开得不规范”,就回避设计隐患。就像手机可以重启,车出事却可能致命。
消费者要的不是参数多亮眼,而是安全感。
那些被删的视频,未必全是谣言。有些是质疑,有些是建议,有些是真实车主的担忧。
![]()
一刀切地“清场”,看似干净,实则自断言路。真正的品牌自信,不是压制批评,而是敢于直面问题,哪怕声音刺耳。
未来的路怎么走?
小米需要一场“灵魂拷问”:是继续靠雷军的个人魅力带货,还是沉下心,把安全做到万无一失?是把法务部当“灭火队”,还是让工程师当“守门人”?
删帖可以暂时平息风波,但只有坦诚沟通、透明改进,才能重建信任。
比如,公开车门应急机制的测试视频,承诺升级碰撞自动解锁功能,邀请第三方机构做安全验证。
![]()
车子不是快消品,是“移动的家”。用户可以原谅产品不够完美,但无法原谅安全存在侥幸。
雷军的“亲民”人设,不该是营销工具,而应是责任的象征。当粉丝期待你“说实话”,你就不能再只“发通告”。
否则,掉的不只是粉丝和股价,更是公众对一个国民品牌的最后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