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易雪 通讯员 黄子彦 曹楠
金秋十月的曲阜,秋阳洒在小雪街道白杨树村的百亩酸枣基地里,连片的酸枣树枝头挂满红绿相间的果实,风一吹,颗颗饱满的酸枣轻轻晃动,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果香。
“动作轻点,别把树枝压断了!” 村民孔凡英戴着手套,手持特制的采摘钩,对准一串红透的酸枣轻轻一勾,“唰” 地一声,果实便落入腰间的竹篮里,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大半。田间地头,20多名村民分散在果树间,采摘声、说笑声与工具碰撞声交织,一幅热闹的丰收图景在田野间铺展开来。
![]()
“你看这酸枣,皮红肉厚,药用价值高,今年行情好得很!”白杨树村党支部书记周娟捧着一捧刚摘下的酸枣,笑着算起丰收账,“每亩能产100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光这100多亩基地,就能给村集体增收18万元。”她随手拿起一颗酸枣介绍,以前村里耕地零散,大多种玉米、小麦,收益平平;现在集中连片种酸枣,不仅土地利用率高了,还能带动村民务工,“这酸枣可不是普通果子,是咱村的‘致富果’!”
顺着周娟手指的方向,基地边缘的嫁接示范田格外显眼 ——部分酸枣树上挂着不同颜色的标识牌,记录着嫁接时间和品种。“刚开始种酸枣,我们心里也没底,多亏了合作公司的技术支持。”周娟回忆,2023年村党支部决定发展特色产业时,特意引进专业种植公司,从幼苗选种到田间管理,都有农艺师上门指导;为提高产量和品质,还学习了高效嫁接技术,让普通酸枣树的挂果率提升了30%。
“我家3亩地流转给基地,每年能拿3000元租金,农忙时来这儿摘酸枣,一天还能挣80元,比出去打工方便多了!”村民孔祥兰一边装袋一边说,基地常年需要管护、采摘工人,最多时能吸纳20多人务工,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这日子别提多舒心了!”
据了解,白杨树村的酸枣种植是曲阜市“一村一块田” 改革的生动实践——通过整合碎片化耕地,打造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让闲置土地“活”起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目前,小雪街道已在白杨树村的基础上,推广“特色种植+务工增收”模式,带动周边2个村试种酸枣、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下一步,曲阜市将整合全市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曲阜农品”区域公共品牌,将酸枣制品纳入品牌体系,通过电商平台、文旅推介会等渠道推广,让酸枣“走出去”,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