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的“斯坦”国家,又是个传统的穆斯林国家,谁又能想到竟然是养猪大国?
除去此之外,怎么就选择了中国做猪肉生意?
![]()
一个穆斯林国家养猪本身便是稀奇,但这哈萨克斯坦虽然令人意外但也说得过去。
苏联时期,为平衡当地民族比例,将中亚北部的俄族聚居区划归哈萨克共和国管理。
1932年苏联大饥荒导致哈萨克族人口比例骤降,从60%降至38%,在自己的共和国成了少数民族。
![]()
而到1989年苏联解体前夕,哈国境内哈族和俄族的人口比例分别为39.7%与37.8%。这一时期,俄语作为通用语言,伊斯兰宗教思想难以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养猪业由此蓬勃发展。
苏联解体后,人口结构再次发生巨变。目前,哈萨克族占人口的71.3%,而俄罗斯族占14.6%。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猪肉消费市场,但也为出口导向型产业创造了条件。
上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生猪存栏量曾高达320万头。在苏联工业化农业思维下,猪因饲养周期短、产肉率高而备受推崇。
![]()
而为提高养猪效率,苏联科学家甚至在1968年专门培育出适应本地气候的“哈萨克杂交猪”品种。
也就是这时候,哈萨克斯坦已经便成为中亚的养猪大户。
纵然听起来和穆斯林国家的身份并非匹配,在首都阿斯塔纳的超市里,猪肉柜台与牛羊肉专柜并排陈列,切割整齐的五花肉、排骨等食材常年供应。
![]()
街头餐馆中,哈萨克族的手抓肉与俄罗斯族的猪肉馅饼可以同时出现在菜单上。
而哈萨克斯坦宪法中“政教分离”的原则明确保障了宗教信仰自由与个人饮食选择,伊斯兰教法在这里不具备法律效力。
这种包容并非特例。在土耳其的超市里,猪肉制品常年供应,印尼巴厘岛的烤乳猪更是标志性美食。
![]()
虽听来匪夷所思,但穆斯林国家哈萨克斯坦便是出名的养猪国家,如今和中方做起猪肉生意又是打着什么算盘?
直白来说,中哈猪肉贸易是典型的优势互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猪肉消费国,人均年消费量达40公斤,2025年前8个月猪肉进口量占肉类进口总量的16.7%。
而哈萨克斯坦国内人均猪肉消费量不足5公斤,市场容量有限,中国市场恰好为其40多万吨的年富余产量提供了出口通道。
![]()
显然面对猪肉贸易带来的经济机遇,哈萨克斯坦选择了务实主义路线。虽然古兰经规定了饮食禁忌,但并未禁止养猪或向非穆斯林群体出售猪肉。
而这种灵活性的解读,使得哈萨克斯坦能够在不违背宗教原则的前提下发展养猪产业并从中获利。
况且对哈萨克斯坦这一内陆国家来说,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至关重要。
![]()
而这个国家“就指着地下埋的原油过日子”,其他产业相对不发达。猪肉若是出口还能为国家提供了新的创收渠道,并能带动北部俄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
另外地理邻近的优势使中哈猪肉贸易更加高效。凭借与中国新疆接壤的地理条件,通过中欧班列可实现“72小时直达”,大幅提升食材新鲜度。
哈萨克斯坦拥有无猪瘟疫情的优质肉源,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正式承认的非洲猪瘟非疫区国家,这在全球动物疫病频发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竞争力。
![]()
当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从哈萨克斯坦直接进口猪肉,相当于间接减少了对跨太平洋供应链的依赖,增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井然有序的安排猪肉市场生意,紧跟的也是10月15日哈萨克斯坦和中方签署的关于规范哈国输华猪肉检验以及检疫的议定书。
显然哈萨克斯坦的务实主义比形象中更加明显,“信仰归信仰,赚钱归赚钱”,但哈萨克斯坦猪肉产业也面临不少挑战。该国虽然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认证的“非洲猪瘟无疫区”身份,且饲料成本较低,但生产成本仍高于中国规模化养殖。
![]()
有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生猪养殖成本约14元/公斤,而中国龙头企业成本为11.6元/公斤。这意味着哈国猪肉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长期竞争力存疑。
然不管如何,中哈这猪肉生意确是做下了,但至于会得到多少利,还得看后续。
参考资料:
世界第一斯坦国,要往中国卖猪肉了——澎湃新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