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雪山的小溪
雪松
一、青溪河边的女
![]()
(4)清贫而愉快的学生生活
在静宁寺东北中山中学求学的日子,有浸在稀粥里的清贫,也有裹着辣椒香的愉快——多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母亲心里最想念的时光之一。
东北中山中学,这所从抗战烽火里迁来的中学,经费紧张,学校领导管控资金严格,学生们的日子自然紧巴。每日三餐像刻好的章程:早晚都是吃稀粥,只有中午那顿是白米干饭,能让肚子稍稍“踏实”些,于是吃中午饭成了学生们全天最盼望的时刻。
入学第一天的早饭,同学们跟着老师按秩序走进食堂,八人一桌,桌上只摆着一盘盐水萝卜丁,白花花的萝卜裹着淡盐粒,是唯一的“菜”。母亲捧着从家里带来的小瓷碗,盛了一碗稀粥,老师的哨音就响了——饭堂里瞬间响起一片“呼呼”的喝粥声,像风吹过麦田,满是急切。母亲刚喝了半碗粥,就见有人端着空碗往饭桶方向跑,桶边很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影攒动。
“快吃!去添饭!”邻桌老同学急着提醒,“慢一步就没了!”母亲慌得加快速度,稀粥烫得舌头发麻也顾不上,可等她攥着空碗挤到桶前,只剩桶底散落的二三十个头发夹子,稀粥早见了底。
![]()
上午第三节课还没上完,母亲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空落落的胃里发慌,像揣了只乱撞的小兔子。她攥着笔杆硬撑,直到午饭铃响,她抱着小瓷碗往食堂冲去。
“你吃饭慢,换个大碗,盛饭时使劲按紧!”一位大同学拉住她,指了指自己的一个粗瓷大碗,母亲点点头。中午总算吃上一碗冒尖的“帽儿头”饭,可萝卜丁早被吃完了——半碗饭下肚,筷子就落了空,剩下的白米饭只能“瞪着眼睛”硬咽,米粒刮得喉咙发涩。后来同学们给这种吃法起了个逗趣的名字:“吃鼓眼饭”。
到了晚上,母亲虽换了大碗,却还是因动作慢,只喝了一碗稀粥。熄灯哨声一响,肚子又“咕咕”地抗议,她缩在被窝里,只能任由饥饿翻涌,好在瞌睡来得快,迷迷糊糊间,忘记了饥饿,便沉沉地睡着了。
日子久了,母亲竟也“饿惯了”——再听肚子叫,也不觉得难受。或许就是从那时起,她的饭量定了型:即便后来参军,能敞开肚子吃饭了,母亲每餐也只吃二两,一辈子没变。
在母亲的寝室和班级里,李淑昭同学是母亲那时最佩服的人。她家在离静宁寺八九里的新店子镇,每到周六就能回家。有次她回来,胳膊夹着个沉甸甸的大搪瓷缸(东北同学叫它“缸子”),缸子封得严严实实,还透着股香味。“这里面藏的啥宝贝?”大家围着她,眼睛都亮了。“你们猜猜?”李淑昭笑着晃了晃缸子,像揣着秘密的大姐姐。“回锅肉!”“炒鸡蛋!”答案全往荤腥上靠,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我这菜呀,好吃还耐放,够咱们一桌吃一星期!”她得意地掀开盖子——里面竟是油亮亮的七星辣椒面,拌着细盐,红油裹着辣椒粉,香味“嗡”地一下散开!
大家瞬间欢呼,纷纷伸筷子夹一点往嘴里送。咸香先漫开,紧接着,辣劲“噌”地窜上来,眼泪“唰”地就流出来了——威远的七星辣椒,辣得够劲,却也香得勾人!用这油辣椒拌盐当下饭小菜,成了全班公认的“创造发明”。
第二天中午,刚要“吃鼓眼饭”,李淑昭“啪”地掀开缸子。满桌人立刻围过来,夹一筷子拌进饭里,张嘴就嚼——辣得龇牙咧嘴,却舍不得停,眼泪流着,笑声也飘着,热汗顺着额头往下淌。连吃饭慢的母亲,也被辣味勾着,破例扒了两大碗白米饭。邻桌的同学忍不住,也伸着筷子来“打游击”,哪怕只夹一点点,也辣得直跺脚,却笑着喊:“再来点!”“李淑昭,你太伟大了!”饭后,大家拍着鼓胀的肚子,围着她欢呼。没过多久,这“发明”传遍全校,四川人吃得过瘾,东北人也跟着上瘾,以前不吃辣的,也成了“油辣椒迷”,一场“油辣椒热”在校园里经久不衰!
中山中学的日子虽清贫,却有温度——大家以校为家,老师是喊“慢点跑”的伯伯、递热水的阿姨,同学是补衣服的姐姐、教做题的哥哥。李淑昭比母亲大四岁,见她衣服破了,就掏出针线,坐在树荫下帮她缝;郭正容比母亲大一岁,见她被子脏了,就拎去河边帮她洗,针脚里、水花里,全是暖意。
![]()
母亲那时是个“书迷”:上课盯着黑板,铅笔在笔记本上“沙沙”写,把老师讲的话都记在本上;下课,她不跑闹,抱着小说、诗歌坐在台阶上读,阳光落在书页上,连风都轻了。她还琢磨出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即平时上课聚精会神,作业按时完成,从不拖沓。该休息时就跟着同学跳皮筋、踢毽子,疯得满头汗;考试前认真复习,把笔记翻透。临考前一天就彻底放松,傍晚去河边散步,晚上早早睡觉养足精神。凭着这套方法,她的成绩总在班里靠前,红榜上常能看见她的名字。
可母亲也有“软肋”——体育。她跑不快,跳不高,更跳不远。每次体育考试都是60分,刚够及格。有一年,年级统考,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她能冲名次,各科都稳,就怕体育拖后腿。班主任特意去找体育老师商量:“让她考投篮吧,孩子手巧。”班主任又喊来投篮高手李吉玄同学:“帮你妹妹练练!”接下来半个月,操场边总见两人身影——李吉玄教母亲投球姿势、瞄准技巧,母亲跟着练,手心磨出茧子也不停。考试那天,她站在篮下,抬手、投球,“唰”地进了!最后命中率竟有八九成,考了80分!拿到成绩时,母亲红了脸——这分数,是班主任的操心、体育老师的通融,同学李吉玄的耐心指教,加上自己的努力结出的硕果。
母亲爱唱歌,识谱却不行,急得直跺脚。外号“小公鸡”的刘玉华,声音清亮,见她着急,就拉着她坐在花坛边,伸着长脖子教她:“这个是哆,那个是咪,跟着我唱!”在中山中学,母亲学会了识谱、学会了好多歌:唱《黄河大合唱》时,全班一起吼,震得窗户都发颤;唱《喀秋莎》时,轻轻哼,风都软了;还有《游击队之歌》《茫茫大草原》等,每首歌里,都藏着青春的模样。唱歌使母亲爱上了音乐和文学。
此外,母亲还爱上了乐器——笛子、月琴。每天晚上,下自习后到睡觉前,她总会和同学抱着月琴,吹着笛子合奏一番。《良宵》的轻快、《云中鹤》的悠扬、《昭君怨》的婉转,在夜里流淌。抬头望,天上的星星亮晶晶的,半边月亮像黄玫瑰似的挂着,琴声裹着月光,令她如醉如痴,仿佛要随着旋律飞向远方……
(未完待续)
![]()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雪松:本名唐雪松,生于1957年4月。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西昌盐源县卫城公社下乡。1977年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市金牛区政府工作至退休!
![]()
作者:雪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