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职场的重塑,人们担心,未来是否只有具备少数高度专业化技能的人才才能不被淘汰?如何在一个技术快速更替的世界里,获得更好的发展?近日,首尔国立大学副教授尹惠珍(Hyejin Youn)等人在《哈佛商业评论》刊文指出,由于专业技能的半衰期日益缩短,具备广泛且扎实基础技能的人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重视。
![]()
原文 :《基础技能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编译 |钟丽丽
图片 |网络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职场,人们很容易认为追求更高的技术能力将有助于确保职业生涯长久且收入丰厚。按照这种逻辑,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招聘初级职位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但最新研究显示,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沟通协作、数学思维和适应能力等基础技能可能更为重要。
在最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2005年至2019年间美国各行业1000多个职业的数据,包括7000万次职业转换,涵盖了数百项技能。我们将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包括阅读理解、基本数学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和更专业、更高级的技能(例如,区块链能力),研究了技能随时间的变化在其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那些在基础技能方面表现优异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薪资,晋升到更高级的职位,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并且更能适应行业变化。基础技能的水平和发展不仅影响员工在初级工作的竞争力,还决定了他们在职业阶梯上的高度。
![]()
基础技能提升职业上限
研究发现,具备广泛且扎实的基础技能的人往往学习速度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掌握更复杂的能力。想想NBA选秀吧。球队并不总是挑选得分最高的球员。相反,他们会寻找具有高潜力的球员——那些具备诸如速度、敏捷性、控球能力、位置感和投篮姿势等基础技能的球员。这些球员在第一天可能表现平平,但往往会在日后成长为明星球员,因为他们的基础能力为成长提供了空间。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职场。像简街资本(Jane Street Capital)这样的公司就以应聘者的原始量化能力来招聘员工——并非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衍生品交易的技巧,而是因为他们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迅速学习并取得显著成就。
当然,并非每个组织都看重潜力。例如,初创企业可能更倾向于招聘具备即用型专业技能的人,因为它们需要能够立即做出贡献的人才。对于那些着眼于未来的公司来说,基础技能仍然很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及其成长上限。
专业技能半衰期缩短
研究还发现,具备广泛基础技能的工作者更能适应行业变化。这种适应能力在当下尤为重要,因为专业技能会以惊人的速度兴起又衰落。例如,Adobe Flash曾是交互式网页内容的黄金标准,支持了一代又一代的开发者。但当Flash被停用,逐步被浏览器淘汰后,只有那些能够转向HTML5和JavaScript的人才仍受欢迎。近年来,像Hadoop工程和区块链开发这样的专业技术技能经历了急剧的兴衰变化。HackerRank在《2025年开发者技能报告》将Hadoop(一种开源软件)列为下降最快的技能之一。而领英招聘的数据表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区块链相关职位发布量和开发者活动在短短一年内就下降了40%以上。
研究人员估计,技术技能的“半衰期”(即你所知道的东西中有一半变得过时所需的时间)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0年降至如今的4年,并且可能很快降至2年以下。专业技能可能会迅速兴起又迅速消退,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能够应对每一次波动的人具备相同的技能组合: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清晰的沟通能力以及与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核心优势有助于员工更快地重新学习,使公司能够无需从头开始就重新调配人才,并在新的技术到来时保持出色表现。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正是这些基础技能使得长期适应性成为可能。
![]()
沟通协调能力尤为重要
研究还发现,有一类基础技能尤其有助于员工达到最高水平的专业成就:社交技能。如今的工作是由许多不同的元素交织而成的——跨职能项目、远程团队以及每季度都会更新的工具。企业环节越多,就越依赖那些能够协调目标、分享知识并减少摩擦的人才。
大卫·德明斯对美国就业状况的开创性研究显示,从1980年到2012年期间,需要高度社交互动的工作岗位数量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数学密集型但互动程度低的工作岗位则有所减少。工资也遵循同样的模式:根据他的研究,融合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工作岗位薪酬最高。这一趋势在管理领域更为明显。
简单地说,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加,保持人才生产力的粘合剂是社交技能——沟通、同理心、冲突解决及协调不同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研究也表明,除了社交技能外,其他基本能力,如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也是现代企业中动态工作和集体工作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具备这些技能的人才能搭建一个共享平台,释放个人专业技能的全部价值,使每个人能够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发挥和调整自己的专长。在未来,他们能更好地帮助团队应对新的挑战。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2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