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图书
为 您 加 油
这几天,我的家长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说中考要取消了,有人说成都搞起了12年一贯制培养,还有自媒体信誓旦旦地宣称“教育内卷终结了”。真相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看了十几年教育政策变化的老教师,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个明白。
1. 成都的试点,到底在试什么?
成都这次搞的贯通培养,其实九月就公布了,只是淹没在海量信息里。简单说,就是选了8所1.5-2梯队的学校,让家长自愿报名“贯通班”。孩子从小一或初一入读后,可以直接读到高三,中途不用中考。班级摇号产生,人数只减不增——你随时能退出,但学校不能赶你走。
听起来很美对不对?但仔细看数据:成都15万中考生,贯通班只招700人。这规模就像在太平洋里倒一杯水,对现有中考体系几乎没影响。它更像是一次教育实验,试探的是:如果没有中考这座大山压着,学校能不能更从容地设计课程?比如数学教函数时,老师可以初高中知识融会贯通,不用赶着三年硬塞完考点。
2. 上海紧跟,北京改革…风向真的变了吗?
几乎同时,上海也发文要搞“长学制贯通培养”,北京则把中考“小四门”移出考试科目。这一连串动作,确实在释放信号:教育部门想拆掉“唯分数论”的雷管。但现实骨感得很——高考还在那儿站着呢!
我认识一位在试点校任教的老师,他说得实在:“现在贯通班的数学进度比普通班快半年,说是为了衔接高中,但家长私下都在比谁家孩子提前学完了必修二。”你看,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所谓的“减负”很容易变成“换个赛道继续跑”。
3. 贯通班是普娃的救命稻草?可能想多了
有家长问我:“不用中考了,是不是终于能告别补习班?”且慢!你发现没有,这次试点学校都不是顶尖名校。成都家长心里门清:真正的牛娃早在五年级就被顶尖私校“掐尖”了,他们的贯通是加速跑,而普通学校的贯通更像是“保温杯里养生”。
更现实的矛盾是:中考的本质是分层,而贯通班试图在小学阶段就锁定未来12年的路径。这对家长而言无异于开盲盒——孩子六年级展现出的天赋和初三时可能天差地别。现在摇号进去,六年后发现孩子更适合走职业路线,怎么办?
4. 教育焦虑的根子,不在考试形式
为什么幼儿园孩子考KET、三年级学微积分?因为所有家长都在恐惧“掉队”。我见过太多家长,孩子幼儿园时高喊“快乐教育”,四年级就开始偷偷报奥数班。这不是意志不坚定,而是当别人都在抢跑时,站在原地需要巨大的勇气。
贯通培养理论上能缓解这种焦虑:没有中考一模二模的倒计时,家长或许能更关注孩子的思维培养而非刷题速度。但很可惜,目前试点规模太小,反而成了少数人的游戏。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未来贯通班变成“提前掐尖”的合法通道,教育公平可能面临新的挑战。
5. 给孩子定位,比追政策更重要
作为经历过两轮教改的老师,我想对家长说:与其纠结政策风向,不如静下心画张“孩子能力地图”。他在班级的真实排名如何?是遇强则强的比赛型选手,还是需要慢慢绽放的厚积薄发型?最近有个初二学生告诉我,她退出贯通班后反而学得更起劲:“因为终于不用假装适应别人的节奏了。”
教育改革的理想很丰满,但每个家庭要面对的现实很骨感。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政策能不能减负”时,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如果明天就取消所有考试,你敢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吗?
写在最后
成都的试点像一束微光,照出了另一种教育的可能性。但它暂时改变不了大多数人的轨迹。真正需要贯通的不是学制,而是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比起抢跑,更珍贵的是找到属于孩子的跑道。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也有贯通班,你会让孩子参加吗?面对越来越难的高考,你觉得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底层能力”?在评论区一起探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