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冻结太子集团910亿韩元资产、美国没收其150亿美元比特币,这些对电诈集团的惩戒行动虽大快人心,却仍未触及根治的核心,若仅出于特定目的选择性没收资金,而放任诈骗园区存续、漠视政治因素对治理的干扰,电诈犯罪只会换皮重生、愈发张狂。要彻底铲除东南亚电诈,必须摒弃地缘政治偏见,推动全球协同治理,既要斩断资金链“命脉”,更要捣毁园区“巢穴”,方能实现标本兼治。
毒瘤
![]()
选择性惩戒的局限性,在太子集团案例中已显露无遗。美国查获的150亿美元比特币、韩国冻结的韩元资产,确实重创了该集团的资金流向,但创始人陈志仍在逃,其主导建立的十个诈骗园区是否彻底关停、被胁迫的劳工是否全部解救,尚未有明确答案。这种“只断资金、不除根源”的治理模式,本质上是给了电诈集团喘息之机,只要诈骗园区的物理载体还在,犯罪组织便能快速转移资金渠道、招募新成员,甚至换个“马甲”重启诈骗业务。
此前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电诈集团,就曾在单次资金打击后,通过更换加密货币种类、利用地下钱庄转移资产等方式卷土重来,印证了“治标不治本”的治理短板。更值得警惕的是,若治理行动掺杂政治考量,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电诈集团区别对待,不仅会让犯罪势力找到“避风港”,更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公信力,导致电诈犯罪向监管薄弱区域转移扩散。
根治电诈的第一步,是构建“无政治偏见”的全球协同治理框架。东南亚电诈的跨国属性,决定了单国行动难以奏效,诈骗园区设在东南亚,受害者遍布全球,资金通过多国金融体系、加密货币网络流转。这就需要各国摒弃地缘博弈思维,以“受害者利益”为核心,建立统一的电诈治理联盟:一方面,推动国际刑警组织、联合国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委员会等机构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统一的电诈犯罪认定标准、证据移交规则,避免因各国法律差异导致犯罪组织“钻空子”;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需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心态,正视部分地区存在的“以诈养政”“官商勾结”问题,积极配合国际调查,不再让本土成为电诈集团的“保护伞”。唯有全球形成“零容忍”的统一立场,才能让电诈集团无处可逃。
![]()
斩断资金链,是掐断电诈集团的“生命线”。电诈犯罪的核心目的是牟利,资金流向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治理的关键节点。首先,需强化全球金融机构的协同监管,推动银行、支付机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建立“电诈资金黑名单”,对涉诈账户、可疑交易实施实时监控与拦截,尤其要破解加密货币匿名性带来的监管难题,通过技术手段追溯资金流向,让“赃款”无处藏匿。其次,要严厉打击为电诈服务的地下钱庄、洗钱团伙,彻底摧毁资金跨境转移的“灰色通道”。太子集团旗下银行因挤兑停摆的案例表明,金融机构一旦被纳入电诈资金链,其自身也将面临信任危机,这更警示全球金融机构必须坚守合规底线,成为反电诈的“守门人”而非“帮凶”。
捣毁诈骗园区、清除犯罪土壤,是根治电诈的“终极防线”。诈骗园区是电诈犯罪的物理载体,也是滋生暴力、侵犯人权的“人间地狱”。国际社会需协助东南亚国家开展针对性的“清园行动”,不仅要依法取缔现存园区,更要对园区所在地进行全面排查,防止犯罪组织“换址重建”;同时,要加大对被胁迫劳工的救助与安置,严厉惩处园区内的暴力犯罪者,从源头上打击“强迫诈骗”产业链。此外,还需推动东南亚国家发展合法产业,改善当地就业环境,消除“以诈为生”的经济土壤,当民众有合法的谋生途径,电诈集团的“招工池”自然会枯竭。
![]()
从太子集团的资产冻结,到全球反电诈的持续推进,治理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距离根治仍有漫长距离。若任由政治因素干扰、满足于选择性惩戒,电诈犯罪只会陷入“打击—转移—再打击”的恶性循环。唯有以全球共治破除偏见,以斩断资金链掐住命脉,以清除园区铲除根源,才能真正还全球民众一个安全的数字空间,让电诈恶行彻底消失在阳光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