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高中,发生了一起并不大的冲突,却引发了全网的关注。
说冲突不大,是并非造成什么身体伤害,无非是一个女生和另一个男生琐事口角。
女生气急之下,把饮料泼洒在男生身上,骂了他几句,男生也火了,要掐女生的脖子。
![]()
闹到这里,就被其他同学拉开了。
此后,这两个学生都挨了老师一顿责骂,相互道歉,冲突就此打住。
然而发人深思的,是那个女生,在所骂的话语:
“你中考比我低30分,将来的大专生,就你这样,也配和我说话?”
![]()
“我爸是做什么的,你知道吗?!”
——这是愤激之下的气话,但恐怕,也反映出这位成绩不错的高中生,极其真实的心声。
“成绩,乃至未来的升学出路,是身份尊卑的象征。”
“差生无异于下等人,连和成绩好的同学说话都不配。”
![]()
乃至“我爹比你强,所以我也比你身份高”的血统门第观念……
这些平时不好意思放在明面上的真正想法,在气头上,脱口而出。
皇权科举时代的腐臭,渗透到已经接近成年的当代高材生脑海深处。
这是真正值得警惕的现象,更是极为值得重视的问题。
这也令人想到当代学者李镇西的一本书:《教育的100种可能》。
![]()
![]()
最严重的问题学生:应试教育的“好儿女”
李镇西在这本书中,长期访谈、跟进了36名当代中学生、大学生。
其中不乏相当一些“问题学生”。
例如有的人一直是差生,有的人突然厌学,或者是其他种种令老师家长头疼不已的问题。
![]()
然而,作者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
“最严重的‘问题学生’,往往是那些最能适应应试教育游戏规则,甚至‘身心与应试教育融为一体’、‘将应试教育变成自己舒适区’的所谓的好学生。”
“教育充满众所周知的沉疴,那些应试教育的‘好儿女’,被感染的程度最深,病得最重。”
其症状之一,是“把外在的分数成绩,当作内在人格尊严的支柱”。
![]()
这样的“好学生”,把出类拔萃的成绩,当作自视甚高的理由,觉得自己理当比那些分数不如自己的同学“高一头”。
“就像封建官场,科举高中、翰林出身的官员,瞧不起那些科考成绩低下的同僚。”
“没考中进士的晚清名臣左宗棠,就曾被众多毫无政绩的文官,长期鄙视。”
有些家长,乐于让孩子如此,觉得孩子很争气。
![]()
然而作者指出,这样的“好孩子”、“好学生”,不但连平等尊重他人的底线道德都不具备;
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应试教育那套规则不再适用,往往内心就会变得格外脆弱。
昔日的自傲,很容易变成自卑。
甚至内心严重失衡,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
书中还谈到一些学生,把比较杰出的父母,当作自己的“面子”,瞧不起家世不如自己的同学。
“仗着分数高,而自命高人一等,是把自尊,建立在根本靠不住的标准之上;而以家世背景自傲,更为可悲,就像阿Q炫耀祖先如何富有。”
总之,那个在争吵“气话”中,暴露出上述问题的女生,其错误的价值观,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及时予以纠正。
这甚至比将来高考成绩如何、考上怎样的学校,都更为重要。
![]()
![]()
应试成绩差,将来未必孬
平心而论,恐怕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在内心深处,或多或少认同那个女生的观点。
认为成绩好的,将来前途更光明;成绩差则意味着前途黯淡。
书中结合了对数十名学生的长期跟踪访谈,得出的结论是:
“应试成绩差,将来未必孬。人生道路有很多条,很多时候,根本没法进行高下对比。”
![]()
例如本书作者认识一个女生,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很差,大学根本没考上。
父母、老师,都曾对她非常绝望。
但她的工作,居然比很多大学毕业生还要顺利。
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她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出去逛逛街、聊聊天,就被那个开店的老同学录用了,担任店员。
![]()
一年多以后,她积累了丰富的推销经验,从事其他行业。
她的收入,比当初班上的尖子生、毕业后的小城公务员,还要高出不少。
此外,书中还谈到了,很多在校成绩突出的人,毕业数年后,无论混得如何,往往内心并不快乐。
”反人性的应试题海,所谓的成功,往往代价是心理的长期压抑和扭曲,这些源于童年和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能一生都难以治愈。“
![]()
反观另一些从小成绩普通,没有太大压力,甚至“皮皮踏踏,不把压力当回事”的熊孩子,长大后也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而且往往更加快乐、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的,绝不是追求考试分数,而是‘百年树人’,生存能力和幸福能力,也许是最关键的部分。”
“无论如何,不要把‘唯分数论’的那一套陈词滥调,甚至可说是有毒有害垃圾,继续灌输给孩子了!”
![]()
![]()
究竟应该如何补救?
“校园泼饮料”事件,除了气话中流露的“三观扭曲”,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亟待补救。
首先,无论泼饮料、骂出“你成绩差,不配和我说话”的女生,还是为此动粗打人的男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可叹的是,非暴力沟通,包括克制自己的怒火,大多数的学校,根本学不到。
家长也不懂得应该认真培养孩子的这种技能。
![]()
“人人都懂得江湖险恶,然而,有多少人,从小都没学过如何趋利避害,如何与人和平共处?”
其次,这件发生在校园里的琐事,为何闹到网上,搞得沸沸扬扬?
——因为同班同学中,有人暗中拍了视频,并把这段时间,自作主张发到网上。
这样做对吗?
![]()
万一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同学觉得自己丢了脸,一时想不开走了极端,怎么办?责任担得起吗?
那个偷拍并擅自将视频发到网上的同学,可能当初根本想不到会闹得“万众皆知”。
还有多少人,到了接近成年的年纪,甚至在已经成年之后,依然会经常这样“即兴而为”?
一些严重的性格弱点,就像不定时炸弹,”没出事,似乎怎么都无所谓,但如果闹出事,就足以致命”。
![]()
反过来讲,做事之前学会站在其他各方的立场上,多做些换位思考,尤其要避免给别人造成伤害的风险,这按理说,也是长大成人之前,必须做好的基础教育。
书中慨叹:如今的教育,是多年的沉疴,太多深层问题,都一言难尽。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
从小事出发,针对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逐一力求解决,哪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胜过任其继续恶化。
——但愿书中的苦口婆心之言,能被更多的学校老师,尤其是家长们,听进去一点……
请在右下角“点赞”“在看”
第一时间阅读文章
好看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