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6000万辆、车桩比仍高达4:1的当下,充电桩测试环节的能耗问题正成为制约行业绿色转型的"隐形枷锁"。传统电阻耗能测试方式每年消耗数万度电,单台300kW超充桩测试一次便需消耗300度电,相当于排放160kg二氧化碳。而宁波至茂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功率回馈系统,以92%-95%的能量回馈率实现"测试即发电"的闭环,将测试能耗直降90%,重新定义了充电桩检测的绿色标准。
一、传统测试模式:吞噬电能的"隐形老虎"
传统充电桩测试依赖电阻负载消耗电能,其能耗痛点犹如三把"利刃"直插行业痛点:
- 经济成本高企:单台300kW设备年耗电量超7万度,按商业电价1.2元/度计算,年电费支出达8.4万元。某头部企业年测试电费支出超数百万元,相当于每年"烧掉"一座小型充电站。
- 散热能耗恶性循环:电阻耗能产生的热量需通过空调、风机强制散热,实测显示散热系统功耗占比达30%,形成"耗电-发热-再耗电"的死循环。
- 碳排放压力巨大:每测试1台300kW超充桩,相当于排放160kg二氧化碳,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
二、至茂科技破局:95%能量回馈率重塑行业标杆
至茂科技自主研发的功率回馈系统,通过"双向能量流动"技术实现三大突破:
- 毫秒级动态响应:采用高精度双向DC/DC变换器与智能控制算法,将测试中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与电网同频同相的交流电。在某车企实测中,系统成功捕捉到0.3A电流偏差,而传统电阻方式因响应滞后未能发现。
- 模块化集成设计:集成能量回馈、数据采集、安全保护等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较传统方案减少50%。300kW测试平台从超10㎡缩减至4㎡,初始投资成本降低30%。
- 全生命周期节能:实测数据显示,系统能量回馈率达92%-95%,远超行业70%-80%的平均水平。以年测试7万度电为例,使用至茂系统后仅需消耗3500度电用于自身损耗,节省电费超7.6万元,相当于省下10台基础型测试设备。
![]()
三、绿色革命的"蝴蝶效应":从成本中心到利润增长点
至茂科技的突破正在引发行业生态的连锁变革:
- 经济价值裂变:某头部充电桩制造商年测试200次300kW超充桩,引入至茂系统后年耗电量从15万度降至7500度,电费支出从18万元降至9000元,节省资金用于扩建2条生产线,年产能提升40%。
- 碳足迹认证赋能:系统自动生成测试环节碳排放报告,助力企业通过ISO 14064国际碳认证。某品牌充电桩借助至茂检测方案,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年订单量突破10万台。
- 虚拟电厂新模式:支持回馈电能参与电网调峰,企业可通过"卖电"获得额外收益。某检测机构将回馈电能接入虚拟电厂,年增收超20万元,形成"测试-发电-盈利"的闭环。
四、技术深水区:四象限动态测试重构质量标准
至茂科技首创的四象限动态负载测试技术,模拟充电桩"整流-逆变-回馈-待机"全周期工况:
- 功率脉冲冲击测试:10ms内从100kW升至250kW再降至80kW,验证电网电压骤降时的动态响应能力。
- 反向回馈检测:电能计量误差≤±0.5%,满足家庭"自发自用"需求,为V2G(车辆到电网)技术铺平道路。
- 极端工况调试:模拟-50V反向电压下的5A正向小电流输出,检测漏电流≤0.05mA、绝缘电阻≥500MΩ,消除触电风险。优化后新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充电效率提升15%,故障率降低20%。
![]()
五、全球化布局:从技术领先到标准制定者
至茂科技的绿色革命已形成全球影响力:
- 国际认证背书:技术通过CE、UL等国际标准认证,设备支持欧标、美标、日标定制,产品出口至20余个国家。
- 生态联盟共建:与特斯拉、比亚迪、国家电网等企业共建检测联盟,构建覆盖研发、生产、运维的全链条质量体系。
- 标准制定话语权:参与国标修订,将0.1级精度纳入充电桩检测标准,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发展。
结语:每一度电的绿色旅程
当行业还在为测试能耗"肉疼"时,至茂科技已用创新技术将测试环节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增长点"。从95%能量回馈率到四象限动态测试,从碳足迹认证到虚拟电厂接入,这家隐形冠军正以功率回馈技术为支点,撬动充电桩测试行业的绿色变革。在"双碳"目标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至茂科技的绿色革命,正在为每一度电的绿色旅程注入可持续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