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据媒体报道,规划的公众意见征集近日已基本完成。
其中一项数字引人注目:几个月内,官方举行的公众参与活动就收到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3.4万余条。其中,既有来自规划专家、战略科学家、企业家等的专业建议,也汇聚了各行各业市民群众的真实心声。这些建议,将在经过深入分析后被充分吸收采纳。
“开门编规划”,并非新鲜事。上海历来重视广泛吸收汇聚各方经验智慧,让不同群体的真知灼见都能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从而凝聚起最大的发展共识。比如,“十三五”规划编制期间,众多市人大代表提出的为户外劳动者设置“爱心小屋”的建议就被纳入了规划蓝图,如今,这已成为一城市的人文风景,从建议到现实,从纸面到街头,可谓“开门编规划”的生动诠释。
规划的本质是对未来的谋划,一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规划,从来不是少数人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的产物,更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指令传达。规划编制事关全局,也事关所有个体,某种意义上更像一次全方位的“城市调研”,它应是一个全社会多方互动协商的过程,更是一个将分散在社会不同领域和角落的智慧最大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一线主体说话,让普通市民发声,显得尤为重要,因其往往站在社会生活的最前沿,对城市运行的细微之处有着最为直接和真切的感受。他们提出的建议,或许不够宏大,却可能切中日常生活的关键,或许不够系统,却常能三言两语直指问题的核心。这些带着洞察与温度的建议,让规划在保持科学性、严谨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接地气的亲和力。
其实,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本就是规划编制的重要要求。今年,上海多部门已联合组织召开了77场市民圆桌会,聆听了1900余名市民代表的心声,收到了群众建议1万余条。提出建议的市民中,既有企业负责人,也有自由职业者,还有普通学生,内容涉及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不乏许多“金点子”。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当人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发现自己的诉求被看见,发现自己的建议可能改变城市未来面貌时,其对规划的认同感便会进一步增强。有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规划的实施也将更为顺畅,甚至可能事半功倍。从这个角度来看,“开门编规划”既是市民主体性的体现,也是让规划从文本转变为实践的重要推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开门”不只是某种工作方法,更是法治精神的体现。今年7月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已明确将公众参与纳入规划编制的法定程序。这意味着,今后,“开门”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必须遵循的刚性制度规范,不是一时兴起的举措,而是要长期坚持的法治原则。
更进一步说,“开门”的道理,不止适用于编制规划。城市建设发展事关千家万户,任何一项决策都可能牵动市民生活,只有让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让不同声音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表达,政策的制定才能更加精准,执行才能更加顺畅。对上海来说,这不仅是科学决策的要求,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应有之义。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上海这座超大城市面临着不少机遇与挑战,城市治理与发展也需要更多智慧和更广的视野。3万多条建议所折射的,不仅是市民对城市的美好期待,也是城市与市民的良性互动。一座人民城市,要让每个生活于其间的人都能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原标题:《上观时评 | “开门”的道理,不止适用于编制规划》
栏目主编:简工博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