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高端中式面馆品牌和府捞面在西安的大规模关店,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
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其在中国西北市场的一次战略收缩。对于一个曾以“书房里的养生面”概念风靡一时、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品牌而言,这样的退守姿态与其过往高歌猛进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
当竞对“遇见小面”已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之际,和府捞面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
25亿元营收的“B面”
和府捞面曾是餐饮赛道的明星。凭借中高端定位和独特设计,吸引了诸多资本关注,2016年到2022年,和府捞面共获得6轮融资,总额超过16亿元。在2021年完成的近8亿元E轮融资,不仅创下了国内连锁面馆行业的融资纪录,更将其估值推高至70亿元的高度。
资本加持下,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规划了一幅宏大的商业蓝图,计划未来三年在中国乃至东南亚开店至1500家。
三年后,西安市场却曝出批量关店的消息。在消费转向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宏观背景下,和府捞面赖以成功的模式正身处危机之中,迫使其不得不采取降价、开放加盟等一系列防御性策略。高速扩张背后,公司长期存在的合规性短板和高企的消费者投诉,为其未来的发展尤其是上市计划,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
从财务数据看,和府捞面似乎依然保持着增长态势。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2024年商品交易总额计算,和府捞面以25.30亿元位居行业第一。
和府捞面的营收在增长,但门店盈利能力却下滑了。创始人李学林透露,2024年和府捞面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15%。换句话说,25亿元的营收,很大程度上依赖持续开设新店来实现,而非来自内生增长。扩张,掩盖了和府捞面单店盈利能力恶化的事实。
但事实上,和府捞面的门店数量也在持续减少。和府捞面2023年底时直营门店已超过600家。但窄门餐眼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其门店总数已回落至581家。从超过600家到581家,再到西安市场的大规模关店,这一系列收缩动作表明,其过去依赖资本快速铺开的门店,也开始面临巨大的成本和运营压力。
和府捞面当前面临的困境,与其创始人李学林的背景及商业模式密切相关。和府捞面成立之初,李学林便投入重金打磨后台系统,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中央厨房、供应链和数据管理体系。据称,该系统有75%由其技术团队自研,能够收集所有门店的数据和操作轨迹,甚至预测次日客流以辅助备货。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支持品牌的快速复制和规模化扩张,确保了产品服务标准化。
然而,这种为规模而生的重资产、强管控模式,导致了极高的运营成本和管理刚性。当外部市场环境生变,消费者偏好转向时,这套曾经引以为傲的运营体系,反而使其变得船大难掉头,难以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当前的餐饮市场,正进入一个追求“性价比”的时代。国家统计局数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3%,其中9月增速仅为0.9%,为近两年来月度最低增速水平之一,市场整体承压。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超过85%的消费者对中式快餐的可接受价格在30元以下。这样的大环境下,和府捞面过去动辄40至50元一碗,甚至推出过百元蟹黄面的高端定位,显得愈发不合时宜。
现实之下,和府捞面不得不放下身段,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首当其冲的是价格下调。在半年时间里,和府捞面进行了两轮降价。2023年12月,公司宣布主流产品价格整体调低20%到30%。2024年6月,再次宣布通过集采优势降价,部分核心产品如草本酸辣肥牛面降幅高达32%,主流产品价格区间被拉低至16元至29元之间。
降价同时,和府捞面也开放了加盟。2023年底,李学林正式宣布和府捞面进入“直营+联营”模式。开放加盟的本质,是将开设新店的资本支出和经营风险转移给加盟商,以更轻的模式维持运营。
除了降价和开放加盟外,关于“预制菜”争议,更是将和府捞面推向风口。和府捞面自创立以来,便与“养生”、“草本”、“慢熬汤”等概念深度绑定,其“书房里的养生面”的口号,也在向消费者传递一种健康、高品质的价值感知。然而,近年来,多位探店博主和前员工爆料称,和府捞面的汤底、面条乃至浇头,均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料理包在门店简单加工而成,保质期长达一年。爆料引发轩然大波,“和府捞面被曝含预制菜”、“科技与狠活”等话题冲上热搜。
高企的投诉和法律红线
除了经营层面的挑战,和府捞面在合规性方面也存在诸多风险。梳理其过往的行政处罚记录可以发现,公司在广告营销领域已多次触及法律红线。
2025年4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和府捞面处以3万元罚款,原因是其在各直营门店入口处放置印有“中式面馆第一品牌”的广告牌,违反了《广告法》中关于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的规定。
执法机关在处罚决定书中特别提到,和府捞面并不属于初次违法。此前,其另一家分公司就曾因在餐垫纸上印有“TOP1.中式面馆第一品牌”字样被立案查处,但当时监管部门作出了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有了前次警告却依旧再犯,足以看出公司对广告合规的漠视。
此类违规并非孤例。2024年6月,和府捞面子公司南京坤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在广告中宣传其“衣藻低脂面”中的“莱茵衣藻”成分可“辅助降糖”,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被南京市秦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6万元。此外,公司还曾因举办抽奖活动设置的最高奖项“特斯拉Model3五年免费使用权”价值超过法定上限,以及虚假宣传“累销3亿碗”等行为受到行政处罚。
和府捞面在营销上大胆出位,在产品品控和食品安全上,却频频出现问题。在黑猫投诉等三方平台上,针对和府捞面的投诉屡见不鲜,内容集中在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上,例如在餐品中发现头发、水蒸蛋变质发酸等。
这些来自消费者们的反馈,明显与府捞面精心构建的“高端”、“健康”、“养生”的品牌形象是对立的。它表明,公司在追求快速扩张和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忽视了对门店运营细节的监督和管理。当一家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营销活动中,却无法保证最基本的食品安全时,势必会迎来消费者们的口诛笔伐。
总的来说,无论是违规的广告宣传,还是频发的食品安全投诉,都是和府捞面试图通过营销捷径来弥补产品和运营上的不足的结果。这种本末倒置,最终导致了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任的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