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4年,一份令人振奋的报告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掀起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浪潮。这份报告,名字叫做《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简直比宫廷戏还精彩。
在这之前,英国在1832年搞了一场“议会大换血”,宛如乡村换了新式制服,效果还算不错。那年,许多拥有专业技能、财力雄厚的“砖家”进入了议会,他们的出现让当时的立法效率略有提升,仿佛给议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问题依旧像乌云一样悬在头顶:国家的行政大权,仍然像一块大蛋糕,被贵族和寡头们瓜分得七零八碎。行政效率低得令人发指,宛如一只没有油的老旧机器,咔咔作响却怎么也转不快。
当时,掌控“行政大权”的官员们可不少:他们都是由国王、大臣或者贵族“恩赐”出来的“恩赐制”——简单点说,就是皇帝派人、皇族授予职位,谁有关系、谁有背景,谁就能捞到一份“官帽”。
话说回来,随着时间推移,议会还出现两大政党——算是英国的两只“火锅锅底”——为了拉拢各自的利益,暗箱操作也变得非常普遍。这时候,武官(军官)需要走正规军事学校的流程,规规矩矩,是“硬底子”;但依赖关系的文官体系却像个大杂烩,乱得一塌糊涂。
![]()
英国政府也曾试图改革,可惜“恩赐制度”这个死结,像大锁一样钉死在制度的门上,怎么都撬不开,照例既不改也不能解。
在英国的官员划分上,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分外醒目。政务官,是由“民意”选出来的:比如说国王、首相、内阁成员,他们负责“挂帅出征”,制定国家的内外政策;事务官,则是那些冉冉升起的“行政人”,负责把政策「落实到实处」,打理日常琐事,统称“公务员”。
文官体制的改革路在何方?这事儿,得请出我们的主角——查尔斯·屈威廉!
屈威廉,是财政部的一名小官,早在1826年就开始在东印度公司混日子。别看他职位不起眼,这家贸易巨头可是利润滚滚,权贵们对“塞门”猎头一样争相拉拢 relationships(关系链)。为了让贸易顺利进行,东印度公司特别重视人才的“挑选”——只认“刚入行的学徒”!
要进入东印度公司,得先经过海莱伯里的文官学校严格筛选,通过专业考试才算“合格”。这考试制度,就像是“英国的高考”一样严格,让人望而生畏。
屈威廉正是在海莱伯里学校“挤”出来的佼佼者,他对这套制度非常了解。相比之下,英国政府里的官员们似乎还沉浸在“恩赐”的时代,没有章法,办事效率低得令人囧。
到1840年,屈威廉被调回英国,面对两者的“鲜明对比”——一边是八面玲珑、贪腐横行的政府公务员,一边是“廉洁高效”的东印度公司文官——他心中油然升起了改革的火焰。
![]()
于是,屈威廉开始琢磨:究竟能不能让政府的官员,也像东印度公司那样,靠“考试”来挑选?
几年后,屈威廉挤身于一个“攻坚队”——他依然是财政官,又“借”到职务之便,开始提出改革设想。
正值英国“改革热”炽热之时,尤其是自由党人,他们的领导人格拉斯顿也对改革抱有极大兴趣。而且自由党与下院关系密切,打打“政治关系牌”也顺理成章。
于是,1853年,财政部批准屈威廉联手另一位热衷变革的官员诺斯科特,撰写了一份名叫《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正式文件,这个报告一出,便像“重磅炸弹”一样,炸得满天响。
报告的核心精髓很简单——用“考试”考官员。听起来似乎很“科学”,就像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那样,谁学习好、考试厉害,谁就能当官。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英国打“科举牌”学习自中国,但两者的“思想火花”让人忍俊不禁:考试选拔,才能优者胜出,让官员们“靠真本事吃饭”。
1854年2月,一份“炸裂天际”的报告正式推出,顿时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实上,财政部的本意,不是要推翻老制度,而是希望节省财政开支。谁料得到,推行考试选官,意味着大批官员可能失业,权贵们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被瓜分殆尽!
当时,内阁是个“多头行政”——由多个党派组成。保守派占据较大影响,首相阿伯丁便决定把这个报告“压在柜子里”,暂时不提。
然而,“天下大势”总会给人们带来“转机”。就在报告被扔到一边的那一年,英国的“灾难性事件”突然让所有人提起了兴趣。
那年,10月,报纸头条滚滚——满天飞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的报道。
英军三万五千勇士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结果呢?不到一半的士兵能活着回去。这场“战场救火”除了敌军兵力之外,更惊人的是:官员们腐败无能!士兵受尽严冬的暴雨折磨,却得不到应有的补给和医疗,导致一万六千多士兵“死于后勤短缺”。
消息传出,顿时整个英国都炸了锅!民众怒火冲天,咆哮着:都是“官场腐败”的锅!阿伯丁首相在这次“战败”中辞职,带着一地鸡毛离开舞台。
![]()
可是,民意的怒火还未熄灭,从此“官员贪腐”成了英国人最热议的话题。
新一任首相是巴麦尊(大名叫帕默斯顿),他与“鸦片战争策略”紧密相连,成了英国“对外战略”的代表。为了不断拉拢民心,他在1855年偷偷启用了一道“枢密院命令”,开始有限度地推行屈威廉的改革方案。
到了1870年,英国终于迈出“历史性一步”——全面推行公开的、基于考试的文官制度!这是非常“激进”的一招,意味着,未来,谁能靠“真才实学”当官,摆脱“恩赐制”的阴影。
正所谓“纸包不住火”,这份1854年的报告,像一沓“火药包”一样,点燃了英国官场的变革火焰,也为后来的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