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中国和苏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暨中苏合作关系研讨会”合影
2025年10月17日,为纪念中国与苏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成功主办“纪念中国和苏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暨中苏合作关系研讨会”。来自中苏两国的外交官、学者、留学生及研究中心师生等40余位代表齐聚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通过开幕致辞、纪念封发布仪式与圆桌论坛等环节,全面回顾十年合作成果,深入探讨当前局势下双边关系的发展路径。
在此次研讨会之前,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会见了苏丹来宾。她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和与苏丹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情况,期待以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新十年为起点,在苏丹外交部和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围绕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强化科研共担共享,共同推动中苏教育合作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台阶。在会见中,苏丹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马哈茂德·哈姆扎对扬州大学与苏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成效给予高度赞赏。他表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并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希望以此次访问为契机继续推动双方高校在人员互访、科研创新、师生交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扬州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外国语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苏丹研究中心负责人参与了会见。
![]()
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会见苏丹来宾
十年耕耘结硕果,战略伙伴关系根基稳固
![]()
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致辞
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学校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与非洲结下的深厚渊源,特别是2010年与喀土穆大学结对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以来,双方在教育与科研领域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她强调,学术机构是深化中苏友谊的重要桥梁,扬州大学将继续深化与苏丹伙伴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持续支持苏丹研究中心建设,为双边关系发展贡献“扬大力量”和“扬大智慧”。
![]()
苏丹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马哈茂德·哈姆扎致辞
苏丹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马哈茂德·哈姆扎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两国在基础设施、能源、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指出苏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期待中国继续在能源、水利、采矿等领域加大投资,助力苏丹重建与发展。
![]()
中国外交部亚非司参赞秦亦峰致辞
中国外交部亚非司参赞秦亦峰指出,中苏建交66年来始终风雨同舟,务实合作成效显著。中方协助苏丹建立完整石油工业体系,实施上百个惠民项目,并在苏丹困难时期多次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体现了两国深厚的友谊。
![]()
苏丹驻华大使馆代办梅木娜•哈里德致辞
![]()
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代办许剑致辞
苏丹驻华大使馆代办梅木娜•哈里德与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代办许剑(视频参会)一致认为,战略伙伴关系确立十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
开幕式由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山华教授主持
方寸之间见证友谊,纪念封承载十年历程
![]()
![]()
中苏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纪念封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
![]()
纪念封
作为研讨会的重要环节,中苏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纪念封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纪念封以中国长城与苏丹金字塔、骆驼、人等文化符号为主视觉,融合两国国徽,并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丹共和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及2025年9月1日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期。纪念封不仅是中苏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也承载着双方对未来合作的共同期待。
圆桌论坛聚焦现实,专家学者共议合作新路径
![]()
研讨会现场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学者、外交官、留学生就中苏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深入讨论。
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付海娜博士结合在喀土穆大学任教经历指出,尽管苏丹冲突对双边合作造成冲击,但两国在冲突化解与和平建设中仍具广阔协作空间。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猛研究员提醒,中国在参与苏丹重建过程中应重视风险防范与可持续发展,建议企业制定“撤出战略”,并推动民企拓展非洲市场。西北政法大学梁娟娟副教授则从土地制度角度剖析部落冲突根源,提出苏丹应探索符合国情的多样化产权治理模式。
扬州大学石志宏博士提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与治理“四大倡议”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新框架,可在人道援助、区域重建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合作。浙江师范大学杨玉鑫助理研究员认为,尽管苏丹政局不稳制约合作,但双方在农业、矿业及能源转型领域潜力巨大。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经纬博士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国森均强调,中国参与苏丹重建应聚焦基层民生,推进“小而美”项目与本地化技术培训,增强社会韧性。苏丹籍外教欧麦尔则从三千年交往史出发,指出中国将在苏丹农业、基建、文化等领域扮演关键角色。
![]()
![]()
研讨会现场
![]()
圆桌论坛由苏丹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姜恒昆担任主持
在论坛总结阶段,主持人姜恒昆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辟点评。他深入分析了苏丹当前冲突的复杂性与长期性,认为其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基于这一现实判断,他创新性地提出“低政治、高民生”的务实合作思路,建议将合作重心从宏大的政治与战略项目,转向更为灵活、见效更快的民生领域。
他具体阐述道,可利用中国的农业技术优势,在苏丹相对安全的地区开展粮食生产,保障基本食物供应;同时推动中国的数字支付企业与小额信贷模式进入苏丹,帮助当地社区恢复经济活力。姜教授强调,这种“小而美”的项目不仅能即时缓解人民苦难,更能为未来大规模重建积累信任、培养人才,是“在黑暗中点亮烛光”的务实之举。
凝聚共识面向未来,务实推进中苏合作
与会外交官、专家学者、扬州大学师生在此次研讨会上形成了多项共识:中苏战略伙伴关系历经十年发展,基础牢固,意义深远;中方应在尊重苏丹主权的前提下,以人道援助、民生保障为重点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合作模式从“政府主导”转向“企业、学术机构、民间组织协同参与”;加强国别研究,构建中国自主的苏丹知识体系,为政策制定与社会交往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以学术交流凝聚智慧,以真诚对话汇聚力量,不仅系统梳理了中苏战略伙伴关系十年成果,也为未来合作指明了务实方向。尽管前路挑战犹存,但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下,中苏关系必将穿越风雨,迎来更加稳定的明天。(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通讯员石志宏)
【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12 年,目前下设“苏丹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苏丹和南苏丹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和“红海地区研究中心”,并建有“红海地区研究大数据平台”。中心的学术和智库成果包括学术期刊《红海地区研究》、发展报告《红海地区年度发展报告》、学术译丛《非洲国别和区域研究译丛(红海地区)》、智库专刊《扬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智库专刊》、月度动态简报《红海地区研究简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