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742篇文章
“医生,我怎么又脾虚了?你看舌头边缘的齿痕多明显,吃点东西就腹胀,浑身没力气…… 总不能一直靠中药调理吧?”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没生大病,可脾虚的症状却反复出现,其实这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 —— 快节奏的工作、不规律的饮食、长期的情绪压力,都在悄悄 “消耗” 着我们的脾胃功能。
![]()
为什么现代人这么容易脾虚?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日常的很多习惯,都在和脾胃的 “需求” 背道而驰。脾胃喜温、喜规律、怕累、怕寒,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总在不经意间 “踩坑”,具体可以归结为 4 类 “伤脾元凶”:
一、饮食:“瞎吃”是脾虚的“直接导火索”
脾胃的核心功能是“运化”——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再输送到全身。可现在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却让脾胃“超负荷工作”,甚至直接受寒受损:
贪凉饮冷成常态
夏天抱着冰奶茶、冰咖啡续命,冬天也忍不住吃雪糕、刺身,中医常说 “寒邪伤脾”,低温会像 “冰水浇火” 一样,直接削弱脾胃的运化能力。脾胃没力气“干活”,水湿就会在体内堆积,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大便不成形、舌苔厚腻、身体沉重的症状。
饮食规律全打乱
早上赶时间不吃早餐,让脾胃空转一上午;晚上加班后又暴饮暴食,或者深夜吃夜宵,让本该休息的脾胃被迫 “加班”。长期 “饥一顿饱一顿”,脾胃就像一台被反复折腾的机器,功能会慢慢衰退,最终变得 “没力气” 运化食物。
重口油腻不节制
油炸食品、甜腻糕点、辛辣火锅成了餐桌上的常客,这些食物难消化、难代谢,脾胃需要消耗更多 “能量” 才能分解它们。就像人长期干重活会累垮一样,脾胃长期 “负重”,运化功能会逐渐下降,进而引发腹胀、消化不良、积食等问题。
二、作息:熬夜是 “偷脾阳” 的 “隐形小偷”
中医认为 “人卧则血归于肝”,而脾胃的运化,需要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脾胃才能“有力气”工作。可现在很多人习惯熬夜,尤其是凌晨1-3点(肝经当令的时间)还不睡,会直接导致肝血不足,进而 “拖累”脾胃;更关键的是,熬夜时人常忍不住吃夜宵,比如泡面、烧烤,这些食物不仅难消化,还会让本应休息的脾胃“连轴转”,双重损伤下,脾虚自然会找上门。
三、情绪:压力大是 “扰脾胃” 的 “无形推手”
“压力大的时候,根本没胃口吃饭”“一紧张就拉肚子”,这些熟悉的感受,其实是情绪在“欺负” 脾胃。中医有“肝木克脾土”的理论,现代人长期被职场竞争、生活琐事困扰,很容易陷入焦虑、烦躁、抑郁的情绪中,导致“肝气郁结”。肝气不畅时,就会像“乱发脾气的邻居”一样,干扰脾胃的正常工作,让脾胃的运化功能变弱,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食少、腹胀、腹泻等脾虚症状。
四、运动:久坐是让脾胃 “变懒” 的 “罪魁祸首”
上班族、学生党每天久坐8小时以上,身体的气血循环会变慢,脾胃也会跟着“偷懒”。脾胃的运化需要气血的推动,就像机器需要动力才能运转一样,长期久坐让气血流动变慢,脾胃缺乏“动力”,运化功能会逐渐退化,水湿排不出去,食物消化不了,慢慢就会发展成脾虚,出现浑身乏力、大便黏马桶、肚子发沉等症状。
其实,脾虚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会提前发出“信号”:比如饭后总觉得腹胀、大便不成形或黏马桶、早上起来没精神、舌头边缘有明显齿痕、稍微吃点凉的就拉肚子…… 只要发现这些信号,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就能帮脾胃“减负”,避免脾虚加重:
先调饮食
按时吃三餐,早餐别省略,晚餐别吃太晚;少吃冰饮、油炸、甜腻食物,多吃温和的健脾食物,比如山药、南瓜、小米粥、莲子等。
再改作息
尽量晚上 11 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如果实在要加班,也别吃夜宵,可喝杯小米粥、藕粉等垫一垫。
适当运动
每天抽 30 分钟动一动,比如散步、瑜伽、八段锦,能促进气血循环,帮脾胃 “激活” 运化功能。
脾胃是“后天之本”,它的健康靠的是日常的养护。与其等脾虚了靠药物调理,不如从现在开始,避开那些 “伤脾习惯”,给脾胃多一点 “温柔对待”。你平时有没有经常吃冰饮、熬夜,或者久坐不动的习惯呢?如果有,不妨从今天开始慢慢调整吧!
作者:上海长征医院
中医科 赵颖 副主任医师
![]()
![]()
![]()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