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知名解热镇痛成分,1966年对乙酰氨基酚片就在国内上市,随后又批准了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复方感冒灵颗粒等多种剂型。
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片和颗粒”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剂型,先是被纳入289目录,鼓励优先进行一致性评价,又同时被纳入《可豁免或简化人体生物等效性(BE)试验品种》。
豁免BE且临床上市多年,安全有效性有保障,对乙酰氨基酚片过评非常迅速,截至目前已有37家通过一致性评价,还有多家在审评。
相比之下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的一致性评价就比较坎坷了,申报的企业仅有3家,且看起来这个上市了百年的成分,颗粒剂过评还挺困难。
三家失败了两家,苏州中化和上药信谊药厂双双失败。
![]()
乙酰氨基酚颗粒,1994年就在国内上市了,上市多年,工艺应当很成熟,怎么会频频失败?
![]()
让我们一家家来分析
苏州中化是在发补后被下发通知件,比较少见,根据发补资料审评情况来看,发补只审核了药学研究,那么推测问题大概率出现在药学研究上。
![]()
而上药信谊药厂的通知件就比较有意思了,如开头所说,对乙酰氨基酚颗粒是豁免BE品种,石家庄四药顺利过评也未进行BE试验。
本产品到现在,仅就石家庄四药独家基药过评。
但是上海上药信谊药厂的申报,却是开展了BE试验的,入组人数91例,于2024年11月提交申报,却在2025年9月被下发了通知件。
一个可豁免BE的品种,为何企业主动开展BE研究?做完BE又为何未获批准?
经查询,上海信谊所选择的参比制剂为欧盟上市、由Bene-Arzneimittel GmbH持证的对乙酰氨基酚颗粒;而石家庄四药采用的则是日本上市、由あゆみ製薬株式会社持证的产品。
两者在规格和剂型上均存在差异。
![]()
根据《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信息显示(见下表),上海上药信谊药厂申报的对乙酰氨基酚颗粒为“直接服用型”,即每次一袋,无需水服,直接吞服。而石家庄四药、苏州中化以及国内此前已上市的颗粒剂均为传统剂型,需水溶后服用。
因此,信谊申报的属国内未上市新剂型,要求开展BE试验亦属合理。
![]()
尽管已开展BE研究,申报仍未被批准。
推测可能原因之一,该生物等效性试验仅与所选的欧盟参比制剂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对比,而未与国内上市的颗粒剂/片剂进行对比桥接研究。
![]()
查询参比制剂Ben-Uron Directly Granules公众评估报告,可知,其进行了以下临床研究,以支持直服颗粒的上市:
一项预试验:比较“用水送服”与“不用水送服”条件下的吸收差异;
一项关键生物等效性研究:采用三周期交叉设计,比较1000mg直服颗粒与参比制剂(500mg片剂)的生物等效性。使用250mg直服颗粒,以评估不同剂量(250mg vs 1000mg)之间的比例关系。
![]()
![]()
直服颗粒,技术革新
虽然上海信谊的尝试失败了,但是直服颗粒研究在国内的进展已经开始逐步推进。
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直接服用型)相较于传统需水溶后服用的颗粒剂,具备显著的便捷性优势。
该剂型无需水服、直接吞服,尤其适用于儿童、老年人以及吞咽困难人群,并在外出、旅行等无水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有助于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和体验感。此外,直服颗粒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儿科优选剂型,也更贴合现代快节奏生活对便捷用药的需求。
上海信谊开发直服颗粒,可能也正是看中国内市场空白与增长潜力。尽管该剂型不属BE豁免范围,需开展研究,但若能成功获批,企业将凭借剂型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
目前,以“直服颗粒”为方向的改良型新药申报已逐渐增多,如下表所示:
![]()
在仿制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剂型创新成为企业差异化布局的重要路径。目前已有多家企业按2.2类改良型新药申报直服颗粒品种,其中仅盐酸氨溴索无水吞服颗粒获批生产,其余多处于临床或审评阶段。
颗粒剂作为常见口服剂型,其创新与申报需严格遵循药学原则和审评要求。企业在开展一致性评价时,应深入理解品种特点,科学选择参比制剂,合理设计BE方案,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从结果上看,对乙酰氨基酚颗粒,石家庄四药基药规格独家过评,极有可能成为绝唱。
转自:药通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