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今日,来自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师生在新加坡研学期间,展开了一场以“美”为媒的文化对话。孩子们手握亲手制作的漆扇——每一把都流淌着江南的细腻与东方美学的韵味,走进牛车水的百年骑楼、“小印度”的斑斓街巷,主动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
在熙来攘往的街头,他们用流利的英语采访不同文化背景的路人,探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倾听多元文化的故事。交流尾声,孩子们将精心创作的漆扇作为友谊的信物赠予相遇的人们——中华美学的温润光华,在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土壤中悄然绽放。
![]()
漆扇为礼,叩响多元文化之门
归功于充分的研学行前培训,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孩子们对新加坡“多元种族、包容并存”的概念早已不陌生。然而,当真正站在异国街口,准备用英语开口与不同族裔的路人交流时,许多孩子对如何破冰仍有局促。“一开始有点紧张,怕对方听不懂,也怕问得不合适。”一名学生事后回忆。
但这份局促,很快被来自陌生环境的善意所融化。当看到孩子们略带羞涩地靠近,当地居民无论是马来女士、印度裔阿姨,还是华人摊主,无不报以耐心的微笑。他们放慢语速,努力倾听,用眼神和手势鼓励孩子们继续说下去。一位印度裔女士接过那把在水色中晕染出独特纹样的漆扇,惊喜地端详,并温柔地告诉孩子:“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庙宇里精美的壁画,太美了。”
![]()
“我们不是在‘展示’,而是在‘分享’,”另一名参与学生说,“当他们因为我们的漆扇而露出惊喜的笑容时,所有的紧张都变成了开心。”
这把特别的漆扇,诞生于一次温暖的相遇。2025年9月23日,新加坡环球印度国际学校的三位教师代表到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访问交流,与学生共同开展了一场“漆扇工作坊”。福山外国语小学的学生,带领着新加坡老师,亲手调色、浸染、晾晒,在水与墨的交融中,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扇面。
![]()
新加坡环球印度国际学校老师与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学生共同制作漆扇
当扇面在水中自由舒展,形成不可预知的肌理时,它也仿佛一种隐喻——真正的理解,无法在书本中预设,唯有投身于变化着、流动着的真实生活中,亲手叩响那扇门,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风景与回响。
国际视野,源于日常的“留白”与训练
孩子们在异国街头的从容与自信,并非一日之功。这背后,是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多年来对“国际化公民”素养的系统培养。
每周,学校都会开设“Hot News”国际新闻课,由英语教研组老师筛选全球热点事件,挑选学生感兴趣和适配的话题,开展英语延伸教学和讨论。从气候变化到科技突破,从文化差异到社会议题,孩子们在思辨中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他们早已在课堂里‘见过’世界,所以走出国门时,不会陌生。”本次研学带队老师,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副校长倪玲玲表示。此外,学校还通过沉浸式教学、英语戏剧社、口语模拟等多元方式,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锻炼表达与沟通能力。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在研学中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单一的结果。当一位学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机器人课程中,因所在小组比分落后而沮丧时,倪玲玲没有急于安慰,而是引导他们分析:“我们尽力了吗?哪些做得好?收获了什么?从其他小组的成功处学到了什么?”——这种“不以胜负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让孩子们在挫折中依然保持积极心态。事后,那位略感沮丧的学生总结:“我们小组没得奖,但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最好。”这种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觉察,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品质。
![]()
“认知-体验-内化-创造”的全链路研学实践
孩子们在新加坡研学期间展现出的跨文化自信与创造力,并非偶然。这背后,是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以“学贯中西”为理念,围绕“认知—体验—内化—创造”精心设计的全链路研学体系的成果。
认知阶段:构建框架,预演世界。在出行之前,系统性行前课程已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微信程序“雨课堂”行前课程,引导他们了解新加坡的历史与文化,提出自己的问题;专项领导力课程则锻炼团队协作与项目规划能力。“他们带着问题去看世界,带着好奇心去寻求答案,这是一个很美妙的过程。”倪玲玲副校长如此评价。
体验阶段:沉浸场景,真实互动。研学旅程本身,是一场深度沉浸的“移动课堂”。学生们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亚洲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中,由大学教师亲自讲授机器人课程;在环印国际学校,与当地学生共同完成编程任务、合作录制影音节目。丰富多彩的海外课程,将“国际化”从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真实经历。
内化和创造:成果输出,自信表达。研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创造。孩子们亲手设计组装的机器人、集体合作完成的播音作品,都成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实体证明。从接受到创造,从学习到应用,他们完成了知识闭环中最关键的一跃。
深植中华精神根脉的教育执着
走进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人们期待的或许是满眼英文标语与国际元素。然而,这里的校园场景却充满“反差”:一间静立的中医馆、一尊矗立的岳飞铜像、楼道张贴的节气食养指南、艺术长廊里精美的中国古代云肩作品,以及角落里几只温顺的兔子——这所外语特色鲜明的学校,正进行着一场由校长王黎卿推行的“精神扎根”教育实践。
![]()
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校长王黎卿
中医馆代表不只是医术,更是生命观与系统思维。王黎卿道出了初衷:“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能给予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他看来,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一套生命观——它教人珍惜生命,但并非依赖药物,而是将人视为天地系统的一环,强调整体和谐。校本课程《厨房中的中草药》,从“药食同源”切入,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中医药,通过项目式学习与社会实践,成为文化传承的小使者,被评为2025年杭州市精品课程。王黎卿校长坦言,传承这些智慧刻不容缓,“我们应守护好这份文化正统,不让它在发源地断代。”
岳飞像是师生们身边故事,涵养浩然正气。校园里的岳飞铜像,同样承载着精神涵养的使命。王黎卿指出,爱国主义是精神力量的基石,尤其在杭州这片与岳飞、于谦等民族英雄血脉相连的土地上,讲述“身边的英雄故事”,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让“浩然正气长存心中”。
“留白”的校园代表了心灵强大,方能承载未来。从中医馆到岳飞像,从节气食养到心理咨询室,从校园宠物到学生自主策展——这些看似分散的举措,共同指向一个教育内核——精神的滋养与心灵的强大。
“精神力量才是创造力的根基,”王黎卿强调,“只有当孩子内心丰盈、有定力,他们才能面对挫折、敢于创新,在世界舞台上自信表达。”他比喻道,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如中国画的“留白”,需要给孩子思考、发呆甚至犯错的空间,真正的创意才能在此萌发。
在这所以“外国语”为名的校园里,语言是通往世界的船,文化是稳住船身的锚,而精神,才是扬帆远航的风。正如王黎卿所言:过去,学好英语是为了了解世界先进的科技,而现在,学好英语,更是为了有底气、有温度地向世界讲述中国——一个从根脉深处生长出来的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