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12日,由爱德基金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山大学孤独症学术论坛和生生知识共创汇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改变·共融:神经多样性视域下的认知与方法转变”为主题。

认知革新:从病理模式到神经多样性
论坛率先在科学认识层面实现突破性转变,颠覆了将孤独症视为“疾病”的传统观念。

国际知名学者、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Laurent Mottron教授提出,孤独症的认知模式如同“大脑的左利手”,是神经发育过程中自然的“不对称分岔”。这一创新性比喻生动阐释了孤独症作为人类神经多样性的本质特征。
![]()
国际知名学者、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Laurent Mottron教授连线分享
Mottron教授进一步提出的“拓展的增强感知理论”揭示了孤独症认知的独特性:孤独症个体的知觉受到语言和依恋的深刻影响,其发展轨迹呈现为“发展性嵌合体”模式。孤独症儿童在学龄前展现的征象与学者综合征能力,实质上是由“缺陷”与“保存功能”在发展过程中融合而成的独特认知结构。

蒙特利尔大学David Gagnon博士的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他发现孤独症儿童对书面材料及字母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即使口语发育出现延迟,他们对字母和书面材料的兴趣也不会延迟”。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进一步挑战了语言学习得的社会性假说,并认为孤独症群体的“意外双语获得”正是语言学习“非社会”依赖的最有力证据。
![]()
蒙特利尔大学David Gagnon博士连线分享

都柏林三一学院Michael Fitzgerald教授则从优势视角补充指出,孤独症人士在系统性思维、计算机编程、记忆和视觉-空间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们是“世界上最具关键影响力的人群之一”,在解决数学、气候等复杂全球性问题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正如知名孤独症人士Temple Grandin的深刻观察:“若没有神经多元人士,世界将只剩下会计师。”
![]()
都柏林三一学院Michael Fitzgerald教授连线分享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教授对此深表认同,他强调:“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孤独症不是需要‘矫正’的疾病,而是神经多样性的自然表现。问题的核心在于创造适配环境,而非试图‘修复’个体。”
![]()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教授
他分享的孤独症儿童诗作“异于常人本无罪,罪于无目才不现”,真切地道出了神经多元群体的心声,也呼应了论坛的核心理念。

建构从家庭到社会的融合支持体系
在孤独症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孤独症的挑战,被视为是个体与环境不匹配的结果。面对孤独症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分级分类服务”与“融合教育”已成为多方协同解决问题的核心途径。
家校医社协同行动,加深对孤独症群体的了解,实施合理引导,方是破局之道。

在家庭支持层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中心主任邓红珠教授指出,干预理念亟待实现从“矫正儿童”到“赋能家庭”的根本性转变。她强调,家长不是治疗的执行者,而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中心主任邓红珠教授
为实现这一转型,中山三院团队创建的BSR干预模式构建了清晰可操作的社交技能发展阶梯。该模式将行为疗法、结构化教育与社会交往训练有机结合,通过《社交阶梯评估问卷》等实用工具和可视化工具包,帮助家长准确评估孩子当前能力阶段,并制定个性化的家庭干预方案。
![]()
邹小兵教授讲解BSR模式
在此基础上,中山三院构建了多维度的家庭赋能体系:推广世界卫生组织照管者技能培训(CST)提升家长核心技能;开设个体化家长课程满足差异化需求;通过互联网医院和线上课程打破地域限制,让专业支持渗透至基层家庭。
![]()
![]()
![]()
![]()
BSR工作坊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从专业指导到家庭实践的支持网络,从根本上实现了家-医融合。

在教育层面,融合已成为核心议题。202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明确要求普惠性幼儿园接收能适应的残障儿童;教育部新版《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也首次单列特殊教育学籍,保障入学权利。
“让孤独症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将显著提升其未来社会融入能力,”邹小兵教授指出,“这是国际主流方向。”广州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设置资源教室、越秀区启智学校派驻师资等实践,正推动融合教育落地。
本次学术会议开展的KONTAKT(TM)(中文名:交得益工作坊),正是面向学龄期的孤独症儿童开展的个性化社交技能训练项目,其核心策略如个体化目标、SMART原则、功能行为分析等,既能满足儿童个性化的需求,也能有效提升其在主流环境的社交技能、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能力。
![]()
交得益工作坊
![]()
![]()
邹小兵提出融合教育三原则:理解、尊重与赏识;以快乐、巧妙的方式提升社交与情绪能力;善用孩子的特殊兴趣,为融合教育提供了基本原则。他分享一典型案例:一名有突出数学天赋的孤独症小学生因扰乱课堂被排斥,老师调整策略,允许他自学高阶数学并辅导同学,最终实现从“问题学生”到“数学小老师”的转变。
“融合不只是帮助特殊需要学生,更是培养所有学生包容心的素质教育,”邹小兵强调。“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在孤独症孩子出现滋扰性行为之前,可能他们中的许多,已经因为自身的不一样,遭遇了普通孩子的孤立、嘲笑、整蛊,乃至霸凌,这些不良影响加剧了他们的挑战。”
邹小兵指出,“普通孩子也会爱动、会影响他人、会惹事。不宜因为孤独症的标签就把问题放大。”而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每个孩子都在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共处,同理和包容差异,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意义。”

知识共创:神经多元群体的主体发声
本次论坛开创性地践行“知识共生产”理念,让神经多元群体从研究对象转变为知识创造者。在“生生知识共创汇”环节,本次共创汇共收到26篇投稿,最终20项成果入选,其中9项进行口头汇报,11项参与海报展示,构建了一个真正多元的学术对话空间。多位神经多元研究者以当事人视角出发,围绕社群内部现象展开深入研究。

小呆聚焦神经多元社群内部压迫与冲突循环机制,从当事者视角揭示了中国互联网社群中规范挑战与重塑的动态过程。
![]()
小呆汇报分享

脑脑空间研究团队聚焦职场情境中不同群体对孤独谱系个体行为特征的认知,通过测量和数据分析等,指出“职场沟通障碍并非孤独症谱系个体的单向缺项,而存在不同神经类型之间双向互动不匹配的因素”。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李艳月和小然分享了《共情与赋能——与一位阿斯伯格青年的知识共创实践》。当一位心理教师母亲不再将神经多样性视为“问题”,而是“解决方案”的源头,带着她的阿斯伯格儿子实现跨越——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从受到情绪困扰到成为情绪教练。
![]()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李艳月汇报分享
在“神经多元人士的日常”自倡导工作坊上,小丽分享了“牛奶面包早餐+利康中心艺术活动”的规律日常;冬冬展示了他通过短视频开展公益传播的实践;江昊健自豪地介绍自己“西饼师+地铁引导员”的双重职业身份;阿琦则讲述了用画笔和视频制作记录日常生活。
![]()
“神经多元人士的日常”自倡导工作坊
中国特奥委员会理事倪卓君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运动为她带来的积极改变。有现场听众感慨:“卓君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运动为她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更是尊严和自信。”
![]()
中国特奥委员会理事倪卓君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大为以《论怎样不认识你自己》为题,为论坛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脱口秀。她以深刻的哲学思辨为底色,以自我身份探索的生命经验为线索,在引发观众阵阵笑声的同时,更启发了大家对神经多样性的深层思考。
![]()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大为

马萨里克大学博士后、人类学博士安孟竹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神经多样性社会行动正与心理量表的普及、自我身份的探索深度融合。她强调,这一理念已与“人们为理解生活困境而进行的自我探索”紧密交织,成为安放当代人内在情感与认知的重要概念框架。
![]()
马萨里克大学博士后、人类学博士安孟竹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在神经多样性领域迈出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一步。与会者在分享交流中达成了重要共识。
正如一位参会者所言:“听完社群伙伴们的分享后,感觉社群和研究人员并非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我们完全可以开展更多参与式合作,共同擦出更多火花。”
另一位专业人员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很好的活动!第一次对什么是基于社区的参与式研究(CBPR)有了实感!”
这种真切的参与体验,正是本次论坛推动知识共生产理念的生动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开创性地设置了国内学术会议中首个"感官休息室",为所有参会者——无论是神经多元人士还是专家学者——在繁忙嘈杂的会议间隙提供了重要的调节空间。这一人性化设置获得了神经多元人士、专业人员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成为论坛践行包容理念的具体见证。
从邹小兵教授倡导的“环境适配”理念,到邓红珠主任推动的“赋能家庭”实践;从国际前沿的认知革新,到扎根中国本土的融合教育探索——这场多维度、多层次的变革,正在系统性地重塑我们对于人类智能多样性的理解。
在新的视角、理念与方法之下,许多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认知被打破,旧问题在新语境中成为未知,新的挑战也随之浮现。而“知识共生产”这一路径,正为我们带来突破困境的可能。
让我们持续携手,共同构建一个不仅允许差异存在,更能让每种认知模式都能绽放光彩的社会生态——这不仅是本次论坛传递的核心理念,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会议组织
发起支持方
生生公益慈善信托
怡粤集团
Thrive Together Charitable Trust
Yiyue Group
主办方
爱德基金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Amity Foundation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承办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
CSR环球
Child Behavior Center of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CSR
协办方
广州市爱德公益发展中心
Guangzhou Amity Philanthropy Development Center
本文来源于CSR环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