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方见民生真温度
文|清哲木
一座城市的温度,从不体现在摩天大楼的高度,而是蕴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企业排污管网堵塞疏通难、早晚高峰时段用水难、公交路线有“盲区”老年人出行难......如何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10月21日,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走进《政风热线·市长上线》全媒体直播,围绕如何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现场回应群众关切,马上就办。
哲木观察注意到;近期,全国多地市政府负责人纷纷走上政风热线、接访群众,直面民生难题。从淮北到枣庄,从德州到信阳,市长们不约而同地聚焦“最后一公里”的畅通问题。
![]()
而在南通,这条“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路径,正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逐渐清晰。
笔者注意到,老年群体关心的老小区安装电梯问题,早晚高峰时段用水难问题,这些平凡的生活场景,正是对“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最真实的检验。“最后一公里”也成为衡量施政成效的关键标尺,它既是政策从宏观蓝图到微观现实的最终跨越,更是政府公信力与民众获得感之间最直接的桥梁。
笔者注意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往往并非宏大叙事的难题,而是具体而微的困扰。它可能是普惠政策下,个别家庭因特殊情况未能享受的福利;可能是新建公园美景如画,但周边老年人却因住房设施无电梯而“望园兴叹”;企业排污管网堵塞疏通难,这些问题。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难以察觉,仅靠数据报表无法感知。它们潜藏在社区的角落里、百姓的闲谈中、市民的眉头间。这要求城市的治理者,尤其是市长,必须将目光下沉、脚步向下,主动走出“文山会海”,深入街头巷尾,去倾听那些最原生态的民声,去触碰那些最真实的民生痛点。
![]()
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实现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思维转变。民生工程不能是“想当然”的给予,而应是“雪中送炭”的回应。一项政策出台前,是否充分听取了相关群体的意见?一个项目规划时,是否切实考虑了居民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倘若决策脱离了地气,即便初衷再好,也难免在“最后一公里”处遭遇“水土不服”。市长推动工作,不仅要关注“做了多少”,更要追问“效果如何”、“群众是否满意”。这意味着治理模式需要更加精细化、人性化,从粗放式的“大水漫灌”转向精准的“滴灌服务”,让每一份公共投入都能精准抵达需求的靶心。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菜市场升级,这些举措直击民生痛点,市长通过现场答题,优化线上办事流程,便能极大压缩中间环节,让群众通过一部手机、一个平台就能办成事、解难题。回应群众关切,并要求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分清轻重缓急,选择最优路径解决群众难题。“最后一公里”,虽路程短暂,却承载着万千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期盼。南通市长能以“枝叶关情”的细心和“踏石留印”的韧劲,聚焦并着力打通这治理末端的“神经末梢”,让整个现场直播暖到群众心里,南通,这座城市不仅拥有现代繁华的外表,更将拥有和谐幸福的坚实内核。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这“最后一公里”,正是汇聚民心的最终场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