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是世界公认的物理学巨擘,荣获诺贝尔奖,备受亿万民众尊崇!
2
人们原本以为他人生谢幕的地点,或许会是某座国际瞩目的学术殿堂或庄严仪式现场。
3
谁曾料想,最终安息之地竟是八宝山,与挚友邓稼先如出一辙。
4
这看似无意的选择,却仿佛让两位科学大师在命运长河中再度相会,完成了一场穿越生死的“共同途”之约……
![]()
5
清华园的少年,早已刻下 “共同途”
6
鲜为人知的是,杨、邓两家的情谊,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清华园便已悄然萌芽。
7
那时杨振宁年仅七岁,随父亲杨武之——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迁入校园,定居西院11号;
8
而邓稼先一家正住在隔壁的13号院,比杨振宁小两岁,常追随着“振宁哥”的脚步奔跑嬉戏。
9
同为安徽籍贯,又在同一片土地成长,他们攀爬过相同的树木,观察过同样的花草,纯真的友情就此深深扎根。
![]()
10
后来两人一同考入北京崇德中学,课间总挤在教室后方热烈讨论课本中的难题;
11
抗战爆发后,又先后进入西南联大,在昆明那间铁皮屋顶的教室里聆听名师教诲。
12
彼时环境艰苦,宿舍每逢下雨便漏水,饭食中常混着沙粒,但他们仍坚持聚在一起探讨问题。
13
少年眼中闪烁的光芒,一半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渴望,另一半则是对民族复兴的深切期盼。
![]()
14
当时无人预见,这对并肩前行的少年,日后竟成为支撑中国现代科学大厦的两大支柱。
15
1945年抗战结束,杨振宁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
16
三年后,邓稼先也考取美国普渡大学,带着简朴行囊踏上留学之路。
17
虽身处不同城市,书信往来却从未中断。杨振宁会在信中描述芝加哥漫天飞雪的冬景,也会寄去最新的物理期刊资料;
18
当得知邓稼先在普渡攻读博士期间生活拮据,杨振宁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津贴中每月拨出一部分支援他。
![]()
19
那些年信笺上反复提及的愿望,就是学成归国,携手推动中国的尖端科研发展。
20
然而1950年却成为二人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
21
人生分岔路,初心从未变
22
邓稼先仅用一年零十一个月便取得博士学位,创下普渡大学历史上最快毕业纪录之一。
23
拿到学位证书的次日,他未作停留,立即启程回国。
![]()
24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尽快回去,国家急需人才。”
25
而杨振宁则沉浸于理论物理研究前沿,加之受到美方政策限制,最终决定留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继续科研工作,这一别便是二十余年未能相见。
26
邓稼先归国不久,便接到一项“不能向任何人透露”的绝密任务——参与核武器研发工程。
27
自那一刻起,他的名字从公众视野中消失,隐入戈壁深处的研究基地,白天奔波于沙漠试验场,夜晚伏案演算数据,常常彻夜不眠。
![]()
28
家人只知道他在“外地工作”,妻子许鹿希想寄一封信,竟不知地址该写何处。
29
与此同时,杨振宁在国外声名鹊起。
30
1957年,年仅35岁的他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共同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学巨匠。
31
但他的内心始终有一处空缺,每当看到媒体提及“中国核计划”,总会不由自主地牵挂:稼先现在怎样了?是否也在从事这项事业?
![]()
32
1971年,中美关系初现缓和迹象,杨振宁作为首位获准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立刻订购机票返华。
33
临行前,他列出了一份亲友见面名单,其中第一个名字,正是邓稼先。
34
重逢之际,两人皆怔住片刻——二十多年未见,昔日少年已步入中年,邓稼先脸上刻满了大漠风沙留下的痕迹。
![]()
35
交谈几句后,杨振宁终于问出埋藏心底多年的疑问:
36
“稼先,咱们国家的原子弹项目,有没有外国专家参与?”
37
邓稼先没有当场回应,只说:“等我给你写信说明。”
38
不久之后,杨振宁收到一封厚厚的来信,内容清晰明确:
39
“中国原子弹与氢弹的研发,从理论设计到实验验证,完全由中国人独立完成,无任何外籍科学家介入。”
![]()
40
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
41
“读到这几行字时,我在酒店房间内泣不成声,情绪翻涌——为祖国能自主突破核心技术而自豪,也为稼先所承受的巨大艰辛而心痛。”
![]()
42
生死相隔后,他替挚友看遍 “共同途”
43
1986年,邓稼先离世。临终前,杨振宁前往医院探望,并留下一张弥足珍贵的合影。
44
次年,杨振宁前往八宝山祭扫,邓稼先夫人许鹿希递给他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套安徽产的文房四宝,说是邓稼先生前特意嘱托赠送。
45
那句“稼先嘱咐”,承载着多少未能言尽的深情与挂念。
46
自此以后,杨振宁主动承担起传播邓稼先事迹的责任。
![]()
47
当他发现许多学习核物理的大学生竟不知邓稼先其人时,内心既焦急又悲凉,于是四处宣讲这位英雄的故事,还撰写散文《邓稼先》被收入全国语文教材。
48
他希望让更多人铭记,这位生前最不愿引人注目的科学家,为国家付出了何等伟大的牺牲。
49
2021年,在自己百岁生日庆典上,杨振宁面对镜头缓缓说道:“稼先,我这五十年走的路,应是符合你‘共同途’的期望了,相信你会感到欣慰。”
![]()
50
这句话令无数听者潸然泪下。
51
他确实做到了——归国后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资引进顶尖人才,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奔走呼号,将晚年全部心血倾注于祖国科技振兴。
52
八宝山的重逢,是 “共同途” 的圆满
53
如今,杨振宁先生也已辞世,告别仪式选址八宝山,一如当年邓稼先。
![]()
54
得知这一消息时,心头忽然不再沉重,因为这不是永别,而是久违的重聚。
55
1987年他曾在此送别邓稼先,如今轮到我们送他前去与老友团聚。
56
想象那个画面: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许会像当年在清华园一般,再次谈论量子力学,再次吟诵唐诗宋词。
57
有人说,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不仅因其成就耀眼,更因其胸怀家国的情怀动人。
58
杨振宁与邓稼先正是如此——一人在理论物理领域开辟新天地,一人在国防科技前线以身许国;路径虽异,终点却同,都回归到“报效祖国”的最初誓言。
![]()
59
结语
60
八宝山的告别仪式,标志着两位巨匠“共同途”的终点,更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新起点。
61
愿先生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与邓稼先再续那段未曾讲完的家常话,再圆那个属于他们共同的强国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