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裴诗语/文 赵杰/摄)当镜头与运河相遇,当瞬间被时光定格,一部跨越半世纪的运河视觉史诗缓缓铺展。10月21日,《中国大运河——汤德胜摄影作品展》在南京图书馆负一楼展厅正式启幕,120余幅精选作品立体呈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满溢着沿岸百姓的生活烟火。
![]()
![]()
本次展览的创作者汤德胜,被誉为“中国大运河摄影第一人”,身兼一级美术师、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等荣誉。自上世纪60年代起,这位生于运河边、长于运河边的摄影师,便怀揣着一台海鸥牌相机,以自行车、船只为交通工具,步行千余公里踏遍运河全线。六十余载光阴里,他累计创作两万余幅运河作品,从疏浚工地的汗流浃背到船民家中的灯火可亲,从昔日的小木船、茅草屋到如今的大吨位船队、沿岸高楼,不仅完整记录了运河的时代嬗变,更用镜头捕捉下无数鲜活的生活瞬间,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烟火气”。
![]()
![]()
在展览的百余幅作品中,多幅记录运河百姓日常的影像尤为动人:1983年常州的《点红》,镜头聚焦孩童额头那一抹鲜艳的红点,承载着长辈对孩子新年里平安顺遂的美好祝愿,稚童的笑脸与传统习俗相映成趣;2004年淮北濉溪的《运河大鼓说唱“隋炀帝的故事”》,鼓点声仿佛透过画面传来,艺人投入的神情与围坐听众的专注,尽显运河边的文化韵味;2008年鹤壁浚县的《永济渠畔闹新春》与2014年同地的《庙会上的高跷表演》,则将新春时节运河沿岸的热闹景象定格,让节日的喜庆氛围扑面而来;1992年淮安洪泽的《船上的水产批发市场》,记录了船民们在船上交易水产的繁忙场景,尽显运河作为“黄金水道”的生机;1986年苏州吴江的《为渔民服务的流动储蓄所》,则展现了便民服务深入水上生活的细节,工作人员与渔民的亲切交流,让运河边的温情跃然纸上。
![]()
![]()
作为流淌千年的文化动脉,大运河承载着南北融合的历史记忆,也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民间烟火。这些作品以“文献性+艺术性”的双重特质打动人心。它们没有刻意雕琢的技巧,却因汤德胜“身入生活”的真实记录,拥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
![]()
据悉,本次展览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京图书馆、常州市摄影家协会承办,将持续至11月2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