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AI的不断发展,信息和视频造假越来越严重,很多网友根本分不清事情虚伪。
就连央视主持人李梓萌,还有奥运冠军全红婵,知名演员靳东,都被人合成视频放在网上。
不是骗粉丝们买货,就是在网上欺骗中老年妇女的情感,用来敛财,这样的行为简直是可怕。
![]()
从“贷款上班”到无辜“带货”
在AI带货风波之前,李梓萌的名字与《新闻联播》紧密相连,代表着专业、严谨与国民级的信赖。
李梓萌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高知家庭,凭借着出色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
她以辽宁省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
进入央视后,李梓萌的职业生涯更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从《国际时讯》的初露锋芒,到最终在29岁那年,坐上《新闻联播》的主播台,成为当时栏目中最年轻的面孔。
为了贴合节目庄重、成熟的调性,青春靓丽的她戴上假发,这一戴,便是十几年。
这种为事业牺牲形象的敬业精神,让她赢得了同事与观众的广泛尊重。
当然,高压的直播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新闻联播》的播出强度极大,李梓萌的出勤率常年位居前列,偶尔的口误在所难免。
![]()
一次,她因紧张将“劳动节”念成了“劳动姐”,这个小插曲让她直接在全网爆火。
前辈倪萍更是在节目中半开玩笑地说,按照央视“念错一字罚款200元”的规定,李梓萌怕不是要“贷款上班”。
这些善意的调侃,侧面印证了她所承担的巨大工作压力,也让她严肃的“国脸”形象之外,多了一份亲切与真实。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将职业声誉视若生命的媒体人,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AI骗局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一个拥有超过88万粉丝的直播间里。
“李梓萌”正声情并茂地推销着,一款号称能“改善记忆、缓解头晕”的鱼油产品,并反复强调“有央视把关”。
![]()
大量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尤其是信任央视的中老年群体,被这以假乱真的画面所蒙蔽,纷纷下单。
可当产品到手,他们才发现,这款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其产品执行标准上赫然写着“糖果”二字。
随着消费者举报的增多,官媒终于出手。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迅速立案调查,最终揭开了谜底:
直播间的“李梓萌”根本不是本人,而是不法商家利用AI技术合成的虚假影像。
![]()
他们截取李梓萌的新闻片段,通过软件提取其面部特征与声音模型,制造出了这个足以乱真的“数字人”进行欺诈销售。
这起案件作为全国首例被查处的AI虚假广告案,涉案人员很快被悉数抓获。
真相大白于天下,虽然还了李梓萌一个清白,但这次事件给她带来的无妄之灾,以及暴露出的技术监管漏洞,足以让全社会警醒。
![]()
全红婵和靳东等人也被牵连
李梓萌的遭遇并非孤例,AI技术在网上,早已成为不法分子收割信任、进行欺诈的“新式武器”。
其中,奥运冠军全红婵的经历尤为典型。
![]()
这位在跳水台上为国争光的“国民闺女”,以其天真烂漫的性格和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然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份喜爱。
前段时间,网上多个账号开始发布,用AI克隆全红婵声音制作的带货视频,内容大多是推广所谓的“家乡土鸡蛋”。
视频中,AI合成的“婵宝”用她标志性的、略带稚气的口音说道:“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婵宝,想把老家的土鸡蛋分享给粉丝。”
这种利用公众对她朴实家庭背景的同情与支持心理的营销手段,极具欺骗性,导致相关商品链接一度显示售出4.7万件。
若非全红婵的哥哥及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辟谣,澄清家人从未进行过此类销售,恐怕会有更多人上当受骗。
![]()
与全红婵和李梓萌一样,深受中老年观众喜爱的演员靳东,也成了AI诈骗的重灾区。
他的情况更为复杂,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
制作了大量靳东向粉丝嘘寒问暖、表白示爱的虚假视频,专门针对中老年女性进行情感诈骗。
骗子们假冒靳东的身份,与受害者建立起“网恋”关系。
在骗取信任后,便以拍戏缺钱等各种借口索要钱财,导致多位受害者蒙受了数10万元的经济损失。
分析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不法分子选择目标的原因。
他们瞄准的,正是这些公众人物身上最鲜明的“信任标签”。
![]()
李梓萌代表的是“官方权威”,她的“出镜”无异于为产品质量盖上了官方认证的戳;
全红婵则是“纯真”与“励志”的化身,公众对她的喜爱与支持,很容易转化为购买力;
而靳东所塑造的成熟稳重的“老干部”形象,则精准地击中了特定年龄段女性的情感需求。
骗子们利用AI技术,将这些“信任标签”无限放大并加以利用,进行精准收割。
面对这股愈演愈烈的AI造假歪风,我们每个人都应敲响警钟。
首先,要彻底摒弃“眼见为实”的旧观念,在数字时代,视频和声音都可能被伪造。
当看到名人以不符合其身份或日常行为的方式进行推销或互动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
其次,要学会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
无论是明星代言还是亲友求助,可以通过其官方认证的社交账号,或直接联系本人进行确认,就能有效避免大多数骗局。
最后,一旦发现可疑的AI合成内容,应立即向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共同构筑抵制虚假信息的社会防线。
从李梓萌到全红婵,再到靳东,一系列AI造假事件的曝光,无疑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一次沉重打击。
它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被恶意利用,成为侵害个人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的工具。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的重拳整治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迅速跟进。
![]()
如即将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在为失序的技术应用戴上“紧箍咒”。
未来,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不仅需要监管的利剑高悬,也需要平台筑牢技术“防火墙”。
更需要我们每一位网民擦亮双眼,提升媒介素养,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真实与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