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秋的一天,两个中年男人,一个42岁,一个47岁,在北京的大街上,也不顾旁人的眼光,就相互跪了下来,且击掌为誓。
这是为何?
原来,这两个男人,年轻一点的是导演凌子风,年长一些的是演员崔嵬。他俩,为拍电影《红旗谱》卯上了劲儿。
![]()
当时,崔嵬正在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地拍摄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影片《青春之歌》,忙得脚不沾地。
而凌子风呢,也接受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把作家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搬上银幕。
![]()
其实《红旗谱》的拍摄计划,比《青春之歌》还要早一些。
1957年,梁斌在老家河北蠡县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后,立刻引起轰动,累计发行500万册。各电影厂也争相要求将其搬上银幕。
最先提交拍摄计划的,是1958年6月新成立不久的天津电影制片厂,导演定为凌子风。
![]()
凌子风
凌子风欣然领命,没有提别的要求,唯一的心愿,就是剧中的朱老巩、朱老忠父子,必须由同一个演员扮演,而这个演员呢,还必须得是崔嵬。
![]()
崔嵬
恰好当时文化部正在部署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的创作任务,因此建议将《红旗谱》也列入献礼片的计划。但鉴于天影厂刚成立不久,条件有限,所以领导们决定,还是以北影厂为主,联合天影厂共同拍摄完成。导演仍由凌子风担任。
而凌子风的初衷未变,那就是主演一定要是崔嵬。
![]()
对此,北影厂厂长汪洋,是非常支持的。
话说《红旗谱》的作者梁斌、北影厂厂长汪洋、导演凌子风和演员崔嵬,他们都是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同一片热土上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彼此非常熟悉和了解。
![]()
作家梁斌
在凌子风看来,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事儿。但谁料就在剧组筹备期间,崔嵬刚调入北影厂,就接到了执导电影《青春之歌》的任务。
![]()
这是崔嵬第一次担任故事片导演,所以他事事亲力亲为,力争拍出一部精品来。而这一忙起来,就把答应出演《红旗谱》的事儿,给抛到了脑后。这让凌子风很是恼火。
直到1959年的秋天,《红旗谱》前期筹备工作早已就绪,却始终找不到崔嵬的人影。某天,他终于在北影厂门口碰见了崔嵬,岂能错过。于是一把拉住“老伙计”就不撒手,说“你答应的事儿,能不能兑现?”
当时崔嵬正忙着《青春之歌》的收尾工作,也的确分身乏术。于是只好对凌子风说“一定会兑现,但现在实在脱不开身啊。”凌子风说,“你只要答应了就好,时间上的调配,我来安排就好。”并且为了不让崔嵬食言,他要求两人郑重起誓。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
而《红旗谱》原本也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影片,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拖延了下来,直到1959年的夏天,才酝酿成立剧组。
当时河北话剧团已经率先排演了话剧版的《红旗谱》,公演后反响不错。为此崔嵬在拍完《青春之歌》后立即就赶往石家庄进行“取经”。看过演出后,他对几位演员的表演,大加赞赏。并重点向凌子风推荐了在话剧版中扮演朱老明的村里,和扮演严志和的蔡松龄。后来在电影版中,他们也出演了同样的角色。
![]()
村里和蔡松龄
《红旗谱》剧组最先定下的是由崔嵬一人分饰两角。而在选择大反派冯兰池的扮演者时,凌子风有些举棋不定。因为厂领导和演员剧团都有给他推荐演员人选,但他却对一位尚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十分欣赏。这位演员,就是当时年仅29岁的葛存壮。
![]()
葛存壮年轻照
葛存壮虽说18岁就从艺,20岁那年就进入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但一直以来都以跑龙套和出演配角为主。所以当他提出由葛存壮出演冯兰池一角时,曾遭到上上下下的反对。一是因为葛存壮人太年轻,二是演艺经验不太丰富,大家都担心他承担不了这份重任。
但凌子风因为在此之前与葛存壮有过合作,对他的能力和敬业精神都很看好,因此一再坚持,这才使得葛存壮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
片中还有一个角色,凌子风也大胆启用了一位年轻演员,她就是俞平。
![]()
当时,俞平刚刚高中毕业,便进入北影厂做演员。年仅19岁的她,长得跟花朵一般,俏丽动人。凌子风看中她健康美丽的外形,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同样婉拒了很多明星,而将这次表演任务,交给了一张白纸似的俞平。
![]()
俞平在《红旗谱》中呈现了非常自然灵动的表演,她也由此成为了北影厂在60年代的“农村姑娘专业户”——又陆续出演了《暴风骤雨》中的刘桂兰,《耕云播雨》中的肖淑英,《汾水长流》中的孙玉兰,《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等角色,个个鲜活生动。
![]()
葛存壮和俞平,都因这部电影改变命运,自然喜上眉梢。
北影演员剧团的团长赵子岳,向剧团推荐了众多演员。因此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大多由北影演员剧团的演员所扮演,如鲁非扮演贾湘农、赵联扮演运涛、赵万德扮演江涛、李健扮演老祥奶奶、凌元扮演贵娘、于忠义扮演大贵、周婷扮演春兰娘、梁新扮演老套子、赵子岳扮演李德才、安然扮演冯贵堂、安震江扮演刘二卯、李环扮演冯兰池妻、孙凤琴扮演冯贵堂妻、增银扮演严老尚、李唐扮演县长等。他们都呈现了惟妙惟肖的演绎。
![]()
为了演好各自的角色,崔嵬和赵子岳等带领演员到农村体验生活。崔嵬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干活的场景,给很多年轻演员,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红旗谱》这个剧组,的确可以用“精兵强将”四个字来形容,放眼望去,全都大腕。
![]()
但大腕在一起,也容易“较上劲”。
就拿崔嵬和凌子风来说,两人一个是大明星,一个是大导演,虽说影片开拍前曾跪地盟誓,但真正聚到一块,那也“平静”不了。
况且两人都爱较真,又都有一肚子想法,有时还谁也不服谁,因此“吵架”、“干仗”就肯定少不了。
别看到是40多岁的人了,可闹起意见来,却像小孩似的,谁也不理谁。这个时候,就只能请厂长汪洋来“灭火”。
![]()
北影厂厂长汪洋
记得在影片中扮演贾湘农的鲁非曾回忆说,崔嵬和凌子风,都是大艺术家,都有艺术上的坚持,和固守己见的韧劲。经常在剧组常常看到两人吹胡子瞪眼吵翻了,然后就“闹掰”。那脸红脖子粗的,谁也不敢劝,就只好打电话向汪洋“求救”。而汪洋通常是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归纳总结,要求俩人各退一步,互相拍一掌擂一拳,哈哈一笑,也就把事儿给解决了。
![]()
有一次,崔嵬因为又接受了执导戏曲片《杨门女将》的任务,所以在剧组就用嘴敲起了锣鼓点。而当时凌子风正忙着给其他演员走戏呢,一看崔嵬“身在曹营心在汉”,便气不打一处来,煞有介事地指责崔嵬“不专一”。
![]()
凌子风在给崔嵬等演员说戏
崔嵬一听也气了,说我今天就回北京,去做《杨门女将》的导演去,不待在剧组了。凌子风傻了眼,说“这个电影你是大主演啊,你怎么能说走就走呢”?崔嵬不听,执意要从天津杨柳青的外景地赶回北京。但第二天一早,凌子风就看到崔嵬出现在了化妆间。他偷偷笑了。因为他知道,老崔这个人,再怎么闹,在戏上,他从没有耽误过事儿。
![]()
电影《红旗谱》就在一群有能力的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拍摄完成。
1961年7月,《红旗谱》在全国上映,好评如潮。
![]()
演员们的表演,也获得了广泛赞誉。尤其是崔嵬所扮演的朱老巩和朱老忠、葛存壮所扮演的冯兰池、蔡松龄所扮演的严志和、村里所扮演的朱老明,和俞平所扮演的春兰等,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电影《红旗谱》拍摄工作照
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为了成全角色,演员们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崔嵬本人的形象和气质都的确很接近剧中人物,但他也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专心致志地研究角色,连家也不回。
![]()
葛存壮深知自己这次机会难得,所以所用心思比别的演员更多。他牢牢抓住了一个“辣”字,将冯兰池的老辣、毒辣和狠辣,都呈现得深入骨髓。
![]()
蔡松龄写了长长的人物小传,用“从未离开家乡沃土的耕牛”来形容自己所扮演的严志和,最终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常年忍气吞声、胆小怕事的蔫吧汉形象。
![]()
村里为了准确呈现朱老明的“眼盲”特征,特地走访了两位茫然乡亲,认真观察他们的眼睛变化和形体特点。他给角色的定位是“被气瞎的”,所以在表演上,着重突出了一个“气”字而不是“瞎”。结果他演出的人物是那么栩栩如生。
![]()
俞平虽说是第一次上银幕,可她所塑造的角色,完成度非常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她具有表演天赋和领悟能力,另一方也与遇到了一个好剧组和一大帮好演员的帮助,不无关系,当然她自己也很努力,让自己从一个女学生,“脱胎换骨”般,变成了“春兰”,从而开启了自己的银幕之旅。
![]()
1962年,在首届百花奖评选活动中,《红旗谱》以18935张选票,位列“最佳故事影片”的第三名。而主演崔嵬和摄影师吴印咸,则分别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摄影奖。
![]()
今天,当我们再次重温这部影片,不由感叹:这是多好的一部电影啊,无论摄影、美术、音乐,还是表演,都属于精品中的精品。但它的豆瓣评分却才7.2分,明显少了。是因为现在的人更钟情于华丽的特效,而不再被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精神气,所感动了吧?
![]()
亲爱的朋友们,请问大伙看过这部《红旗谱》吗?如果让你打分,你会打出多少分?欢迎通过留言区,发表高见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