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关于科研发展的讨论当中,与科研资源丰富的东部高校相比,西部高校往往被贴上了“先天不足”的标签——优质人才“孔雀东南飞”、区域产业支撑能力薄弱、科研资源获取渠道不足、引资困难,这些现实问题让不少人有了西部高校科研实力普遍不足的刻板印象。
但这种惯性认识是否涵盖了所有西部高校?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八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直属高校发布了2024年度决算公开材料,各大高校的科学经费情况得以公示,位于西部的兰州大学以1.3亿元的科学技术经费位列全国第14名,成为西部高校第2,仅次于西北工业大学,更排在浙江大学之前。
![]()
更关键的是,兰大2024年自然科学类科研经费突破10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首次突破300项,其中人才团队项目10项,创历史新高。其科研指标的跨越式增长,不仅彰显了西部高校的发展潜力,更直接转化为学生可切身享有的成长红利。
![]()
兰大的科研指标突破并非单纯的数字增长,而是建立在精准学科布局之上的系统性提升。兰大在百年的办学史中形成了“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依靠西部特有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特色学科体系。兰州大学并未盲目跟风发展热门学科,而是把西部特有的草原、干旱区这些资源变成了学科优势——草种创新实验室成了全国重点实验室,稀有同位素研究中心获批立项,草类植物的种质资源库还入选了教育部的首批生物资源库。
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选择草学专业可进入拥有5315平方米实验用房、价值2220万元仪器设备的草地农业研究中心,参与旱生牧草育种等前沿课题;投身生态学研究则能依托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跟随团队深入青藏高原或远赴南极开展实地调研。这种“依托西部特色、对接国际前沿”的学科优势,让学生的专业学习从一开始就站在差异化竞争的起点。
![]()
盲目跟风热门专业,或许能适配行业发展需求,但在国家对新质生产力明确指示的当下,显然时代急需的高质量人才的内核并非单一的指向热门行业、大热领域,而是贴近生产实际、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恰好与兰州大学草学专业所提供的学科优势、课题项目和科研平台一一对应,换而言之,兰州大学为学生打造的成长路径看似是小众路径,实则是贴近时代脉搏的长远之计。
![]()
科研平台的扩容以及科研经费的增长,更直接为学生打开了直接参与高端科研项目的大门。兰州大学明确提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兰大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设立“青稞计划”,2024年专门资助20项优秀本科生创新项目,支持本科生早进课题、早入团队;人文社科领域同样建立长效机制,要求各类科研项目至少吸纳2名本科生参与,2024年更试点设立优秀本科生创新项目。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新增的167项国家重大重点级别项目,以及2023年获批的直接经费8498.70万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都向本科生开放共享资源。学生无需等到研究生阶段,就能接触到千万级经费支撑的科研设备,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锤炼创新能力。
![]()
对于考生而言,选择一所大学的核心在于判断其能否提供成长所需的核心资源。兰州大学用实打实的科研突破给出了答案:这里有30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背后的前沿课题,有“青稞计划”等专项经费的直接支持。在西部高校科研突围的浪潮中,兰州大学早已不是单纯的“破局者”,而是能为学生提供扎实科研训练、独特成长体验的育人阵地,这正是它值得考生青睐的核心价值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