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屏幕里儿子小哲在蔚康德的书法课上,第一次工整地写下“静”字时,我在千里之外的家里泪流满面。不是因为他的字有多好看,而是因为我终于明白,这个“静”字,是我们母子共同修行的成果。
一年前,我的家庭仿佛被困在一场没有尽头的暴风雨里。儿子小哲因抑郁焦虑而厌学休学,整日沉迷手机。我们家最频繁的交流,就是围绕这些问题的激烈对抗。直到我们把小哲送到山东蔚康德青少年心身疗育中心,我才意识到,需要疗愈的,不只是孩子一个人。
一、孩子在蔚康德的破茧之路
在蔚康德,小哲的每一天都被精心设计,却又充满温情。
清晨,他不是被刺耳的铃声吵醒,而是在生活老师温柔的敲门声中开始新的一天。晨练时,教官会带着他们做唤醒身体的运动,
“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唤醒内在的生命力”,教官这样告诉我。
上午的沙盘课成了小哲最期待的时光。他的心理老师在线上家长会上分享:“小哲最初摆出的沙盘总是充满冲突和障碍,现在开始出现了道路和桥梁。”这些专业解读,让我第一次读懂了孩子沉默背后的语言。
书法课上,我透过老师发来的照片,看见小哲紧握毛笔的专注神情;
音乐疗愈课上,他从最初的局促不安,到后来能随着节奏轻轻摆动身体。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被专业的团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及时与我们分享。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里的心理老师不仅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还帮助他们重拾对未来的期待。在一次线上沟通中,老师告诉我,他们正在引导小哲探索学业规划的可能性,基于他对绘画的兴趣,探讨艺术相关的发展方向。
![]()
二、父母在课堂中的自我觉醒
就在小哲在线下经历蜕变的同时,我在线上开启了一场自我成长的旅程。
蔚康德的线上课堂,成了我每周最重要的功课。
第一次听课,我就被深深震撼。老师讲的不是如何“管教”孩子,而是如何“理解”孩子。当讲到“对抗父母背后的心理需求”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小哲的所有反抗,都是在争取被看见、被尊重的权利。
线上课堂的设计非常贴心。
我们可以匿名提问,可以在讨论区与天南地北的家长交流心得。我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做一个练习:“回想最近一次与孩子的冲突,写下三种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个练习让我意识到,原来除了怒吼和冷战,我们还有那么多选择。
更让我受益的是“情绪日记”的练习。
通过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我发现自己常常把工作中的压力不自觉地发泄到孩子身上。这种觉察,让我开始学习把情绪和行为分开,不再让小哲为我的坏情绪买单。
三、在云端相遇的母子心流
改变在最细微处发生。
每周的线上家庭会议,成了我们全家最期待的时刻。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小哲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学会了倾听,不再急于打断或评判。
有一次,小哲在视频里展示他在艺术疗愈课上画的画:“妈妈,这幅画叫‘暴风雨后的彩虹’。”我强忍泪水,因为我知道,他画的不只是画,而是他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转折点发生在上个月。小哲在电话里说:“妈妈,我发现你变了。你现在会听我把话讲完了。”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当我不再执着于改变孩子时,改变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蔚康德的老师说这是“双向疗愈”的力量:孩子在专业环境中修复创伤,父母在学习和反思中成长,最后在爱的连接中重逢。
![]()
写在最后:我们的共同新生
如今,小哲即将结束在蔚康德的疗育课程。最近一次线上家长会上,他的心理老师展示了小哲的最新沙盘作品:一个有门有窗的房子,门口是一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这意味着他开始渴望与外界连接,并对未来充满希望。”老师解读道。
而我在蔚康德的线上课堂里,也完成了从焦虑母亲到成长型家长的蜕变。我不再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好”,而是思考“今天我能为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做些什么”。
感谢山东蔚康德青少年心身疗育中心,你们不仅治愈了一个迷茫的少年,更重塑了一个家庭的相处模式。在这里,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疗育,是让孩子在专业引导下找回自己,让父母在学习中成为更好的陪伴者。
这趟旅程让我们明白,爱不是改变对方,而是一起成长。当孩子在阳光下绽放,我们在云端蜕变,这或许就是一个家庭最美好的双向奔赴。
(文中小哲为化名,已获得家长授权发布)
如果您发现孩子正面临成长困境,请不必独自承受。
蔚康德愿与您并肩,用我们的专业、耐心与爱心,共同陪伴孩子穿越迷雾,迎接属于他们的晴朗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