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和龙市光东村金君公司的物联网监控中心,大屏幕实时跳动着数据,精准呈现着水稻生长的每处细节。田埂边,大学生进行稻田写生;不远处,稻田观光缆车上,返乡就业青年金亨宇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项目;空气里,则弥漫着民宿飘出的地道辣白菜香气——十年蜕变,这个曾经产业单一的普通村屯,在年轻人的梦想浇灌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
2011年,金君毅然辞去城里工作,回到家乡光东村,将目光投向脚下肥沃的黑土地。他整合零散耕地,苦心经营,精心打造出“吗西达”(意为“好吃”)大米品牌。2015年,一句“粮食也要打出品牌”的期望,更坚定了他深耕家乡、做强产业的决心。汗水不负耕耘,到2024年,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他带领合作社将大米耕种面积从2015年的30多公顷扩展到300多公顷,合作范围延伸至周边6个村屯。随着品牌附加值提升,大米单价也从2015年每公斤5元左右跃升到14元左右。
![]()
“智慧种田不再是实验。”站在大屏幕前,金君目光笃定,“我们要推动物联网技术覆盖全村,让光东村每一粒大米的质量看得见、信得过、走得远!”
![]()
光东村的蓬勃生机,远不止于稻浪翻滚。在田间缆车旁工作的金亨宇,就是这多元化发展的参与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和龙人,他谈到回乡选择时,眼中闪烁着光芒:“毕业时看到家乡发展的新气象,心里涌起一股使命感。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这么好,能为光东村出份力,特别有意义!”
![]()
光东村的活力,更跃动在发展的账本上。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自豪地说:“2024年,我们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36万元。产业做大了,盘子也更多元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百万元以上,比2015年增长了1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是原来的3.8倍!”
青年人的热忱与智慧,也在邻镇龙海村开花结果。2021年,申青日从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立“青华创业空间”,依托大学所学的海产品知识,携手延边大学学生团队,潜心研发新包装、新产品,把家乡特色海产品成功铺进了延吉百货大楼的柜台,如今日均销量稳定在千单以上。“未来,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一起建设我们美好的家乡。”他满怀憧憬。
傍晚的光东村,金君走在村里道路上,环顾被灯火点亮的村庄,闻着阵阵稻香笑意浮现。申青日在厂子内忙碌着,满载明太鱼等产品的货车驶向远方。这方水土绘就的新画卷背后,正是像他们这样深扎黑土、奋力拼搏的青年。他们掌心的稻穗与指尖的网线,正汇成这片土地最强劲的振兴脉动。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刘源江 文/图
初审: 王金顺 复审: 朱宝明 终审: 杨春红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