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龙泉山,原名灵绪山,也称作屿山,虽海拔仅67米,却自有其一份静谧与秀美。山腰处藏有一口石井,其水清冽甘甜,即便在旱季少雨之时,依旧盈满不枯。更为奇怪的是井中水面常浮现双龙戏水的波纹,仿佛两条游龙在水中嬉戏,故此得名“龙泉”,山也因此得名。
![]()
龙泉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龙泉之巅,葛仙翁井传颂千古;山中深处,阳明先生讲学之地,儒风犹存;山脚之下,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四先贤故里碑屹立,昭示着先贤的智慧与风骨;而山门之侧,千年古刹龙泉寺,禅意深邃。龙泉山汇聚了仙风、禅意、儒气,不仅自然美,更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
游龙泉山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山下北滨江路茂盛的古樟透过斑驳的阳光,洒在龙泉山的登山石阶上。作为一位热爱人文的旅人,我选择从南门的龙泉寺开始这场探索。
![]()
龙泉山南入口
01
龙泉寺 | 梵音与文脉的起点
据记载,龙泉古寺始建于东晋成康二年(公元336年),是余姚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曾与宁波天童寺齐名为浙东名刹。
山门前就是姚江畔的参天古樟,古寺的飞檐翘角静默无言。龙泉寺虽历经战火屡毁屡建,但香火始终未绝,如今寺内仍完好保留着宋代石雕与明清殿宇。
![]()
龙泉寺
站在寺前庭院,可见姚江绕山而过,与寺后山景交相辉映,形成了“龙山舜水”这一绝美的自然景观。最让人动容的是寺后那片竹林,传说王阳明少年时常在此静坐思辨。梵音袅袅中,自然与人文在此完美交融,为登龙泉山奠定了静谧而深厚的基调。
02
四先贤故里碑 | 见贤思齐
沿石阶上行,山腰处“文献名邦”四字特别引人注目,这是清代余姚籍书法家翁庆龙所书,赫然点明了余姚的文化地位。
![]()
文献名邦
在中国,被称为“文献名邦”的地方,除了云南巍山、福建莆田,就是浙江余姚。余姚之所以能被称为“文献名邦”,龙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遗迹就诠释了一切。
向东过“见贤思齐”门洞,便是“四先贤故里碑”。这里四座碑亭巍然矗立,分别为了纪念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四位余姚先贤。其中严子陵碑与王阳明碑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朱舜水碑与黄宗羲碑则增补于清末。
![]()
四先贤故里碑
站在碑前,仿佛看到余姚文脉的河流,从东汉隐士严子陵的清风傲骨,到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再到明末朱舜水东渡日本传播儒学,以及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的启蒙思想,他们代表了余姚历史最璀璨的光环。
每座碑亭都有亭额和亭联。严子陵碑亭的“山高水长”,王阳明碑亭的“真三不朽”,朱舜水碑亭的“胜国宾师”,黄梨洲碑亭的“名邦遗献”,与对面的仰止亭交相辉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余姚文化根脉生生不息的象征。
03
孙忠烈祠 | 浩然正气的丰碑
继续拾级而上,便可见孙忠烈祠。这座青砖黛瓦的建筑,是为纪念明代忠臣孙燧而建,如同不朽的丰碑,镌刻着忠义千秋的故事。
![]()
孙忠烈祠
孙燧,这位余姚籍的江西巡抚,在明武宗年间以生命谱写了一曲正气歌,他面对宁王朱宸濠的谋逆行径,挺直脊梁反对,最终惨遭杀害。
当噩耗传回故里,孙燧的三位公子星夜兼程奔赴南昌。他们护送父亲灵柩归葬于龙泉山。三子在墓侧结草为庐,寒来暑往守孝三年,其孝心感动乡里,“三孝子”的美誉不胫而走。他们栖身的茅舍,后来变成了祠堂,被称为三孝祠。
![]()
三孝祠
后来,孙燧被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忠烈。嘉靖二年(1523年),朝廷特敕在祠堂旁新建忠烈祠,朱漆大门上的铜钉仿佛颗颗忠胆。虽历经战火洗礼,这座寄托家国情怀的建筑,在清同治年间由孙氏族人齐心重建。
04
中天阁 | 文脉的巅峰对话
过孙忠烈祠往上不远处是中天阁,这座飞檐斗拱的建筑,始建于五代,千余年来静静守护着余姚的文脉根骨。建筑取唐代诗人方干《登龙泉山绝顶》中的“中天气爽星河近”的诗意命名。至明代因王阳明在此开坛授业而声名鹊起,故又称“阳明书院”。
![]()
中天阁
清乾隆年间,中天阁辟为“龙山书院”,成为浙东学派的学术中心。阁内现设有黄宗羲文献馆,收藏着珍贵古籍与文物。
步入阁内,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抚过阁内木柱,想象着当年学子在此辩论“心即理”的场景,恍惚间,似见少年王阳明仰首诘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当塾师以“科举取仕”作答时,那声“惟为圣贤耳”的稚嫩应答,恰似一粒火种,点燃了龙泉山千年文脉的薪火。
![]()
中天阁此心光明厅
明正德末年,王阳明归乡省亲时在此开坛讲学,将“致良知”的智慧播撒四方。至嘉靖四年秋,他再度踏访故土祭祖,再次在中天阁讲学。阁中至今留存着他亲笔题写的《书中天阁勉诸生》,那些力透纸背的墨迹,世代勉励着后世弟子。
![]()
中天阁
这座见证了浙东学派兴衰的楼阁,在乾隆年间被辟为“龙山书院”,成为一方学术重镇。如今阁内设立的黄宗羲文献馆,珍藏的不仅是泛黄的古籍,更是一代代学人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中天阁之于阳明心学,恰如春风化雨,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
05
龙泉井 | 泉好风景更好
中天阁东北角的龙泉井,是龙泉山的灵魂所在。井口不大,但终年不涸,水面常现游龙波纹,如双龙戏水。
龙泉井在北宋就已声名远播。大文豪苏东坡曾盛赞其水:“龙泉石井甘胜乳。”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也多次应邀与余姚县令谢景初同登龙泉山,留下《石井》诗两首,其中一句“山腰石井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更是传颂千古。
![]()
龙泉井
南宋初年,高宗赵构为避金兵追捕,逃至余姚时登临龙泉山,曾饮此泉觉甘甜爽口。他返回临安后,竟还特地派人前来取此泉之水,以解心中之渴。那赵构,当时为避追兵,哪有心情品味山水之美?然而一旦脱险,君临天下,再回味那逃亡的路程,想必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后因感叹“泉好风景更好”在泉上建了“更好亭”,王阳明后人则在井旁立了《龙泉铭》石刻碑。
![]()
龙泉铭
06
祭忠台 | 忠义精神的守望
向西行至山顶,可见一座古朴的石台,这便是祭忠台,是为纪念明代忠烈之士刘球而建。
刘球是永乐十九年进士,官拜翰林侍讲,以铮铮铁骨、直言敢谏著称。正统年间,他屡次上疏弹劾权阉王振专权乱政,终因触怒奸佞而惨遭毒手。
闻知挚友遇害,刘球年少时的至交成器悲愤难抑,于是在龙泉之巅设下灵位,面北遥祭忠魂。待到正德年间,心学大师王阳明登临此山,见岩壁肃立,感怀忠义,挥毫题下“祭忠台”三字,落款“阳明山人”,以彰其凛然正气。
![]()
祭忠台
如今伫立台前,但见山风呜咽,似在低吟那段未竟的壮志;俯瞰姚江如银练蜿蜒东去,仿佛仍在传颂着这位铁骨谏臣的千古忠魂。
07
四大名亭 | 天人合一的智慧
登顶龙泉山,风光妙处依次建有子陵亭、阳明亭、舜水亭、梨洲亭等。
子陵亭以竹为材,简约如严光风骨。这位拒绝光武帝征召的隐士,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气节,为余姚文化注入清高自守的基因。
阳明亭四周刻有《传习录》名句,亭中石凳可静坐观云。
![]()
阳明亭
舜水亭为纪念1982年日中文化交流所立,铭刻着朱舜水作为中日文化桥梁的功绩。
梨洲亭致敬思想家黄宗羲,亭额“明夷待访”取自其著作,喻示文明在困境中的坚守。
每座亭分别由书法家舒同、郭绍虞、周而复、沈定庵题匾,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令人感悟余姚先贤“天人合一”的智慧。
![]()
梨洲亭
龙泉山的赏景之道,自明朝便有人细细揣摩,余姚才子翁大立更是将其精髓凝炼为“龙山八景”,诸如“五更见日”的晨辉初露,“四月留春”的花香袭人,“九曲环清”的溪涧潺潺,“千峰拱秀”的群山环抱,更有“市桥虹跨”的壮丽,“石洞龙吟”的神秘,“万室飞翚”的繁华,“两城合璧”的和谐。这寥寥三十二字,便将余姚龙泉山的美景描绘得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归途回望龙泉山,暮色中轮廓温润。这座山没有险峻奇峰,却以文化积淀成了余姚的文脉之源,在寻常山水间,造就了众多人文刻痕。
旅行小贴士
交通:龙泉山位于余姚市中心,姚江北岸。自驾导航“余姚龙泉山”即可直达。高铁至余姚北站后打车或101路公交到老西门站。
登龙泉山主要有三个入口,北面可从阳明公园入口上山,也可以从东门逊隶路口上山,文中游程则是从龙泉寺边的南门上山。
门票:免费开放。
周边还有王阳明故居、通济桥、舜江楼、阳明古镇等景点,可组合游玩,完整感受余姚人文氛围。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我们一起看风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