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深圳11月6日电 (刘森君、李嘉懿)11月5日,“地名密码·深圳文脉——‘文脉·深圳’丛书解读与城市文化精神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举行。
来自文学、传媒与城市文化研究领域的多位嘉宾,与近200名深职大师生共同围绕深圳地名展开交流,对这座“移民之城”的历史沉积、精神气质和文化认同进行系统梳理。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致辞表示,深职大致力于打造具有人文厚度与深圳特色的高职育人体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建设,是学校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丛书的发布,也是学校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推动深圳文脉的深入发掘与当代表达,为城市文化自信注入更多高职力量。
活动现场,“文脉·深圳”丛书成为关注焦点。丛书包括木木的《藏在地名里的深圳》、尹昌龙的《从地名看深圳》、胡野秋的《落脚之地》。3本新书同场解读,构成“以名为引,共话文脉”的城市文化阅读现场。
![]()
《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作者木木。主办方供图
“把地名读懂、把地名‘听’懂,其实是在读懂深圳如何成为今天的深圳。”木木表示,《藏在地名里的深圳》源于他对深圳长期的田野式记录。
该书分为“大江大海”“一河两岸”“街巷传奇”3个篇章,从海洋视角、深港关系到市井肌理,勾勒出城市的空间逻辑、情感结构和精神生长。
![]()
《从地名看深圳》作者尹昌龙。主办方供图
尹昌龙的《从地名看深圳》则以史料考证为支点,为深圳的地名“溯源”。
他强调,深圳的许多地名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厚的信息量。改名并非绝对禁忌,关键在能否保留文脉、体现审美,而不是将一段共同记忆整体抹去。“因为名字不仅是标识,更是一处地域的精神凭证。”
![]()
《落脚之地》作者胡野秋。主办方供图
胡野秋的《落脚之地》则把视角进一步转向“城市与人”的情感归属。
他坦言,这本书是《深圳传》的延续,“落脚之地”有双重指向:既是他个人开始生活的落点,也是上百万外来者在深圳找到精神归属的过程。“深圳的历史就藏在一个个地名里,藏在一条条街道的记忆中,藏在每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认同里。”
活动现场举行了赠书仪式,3位嘉宾向师生代表赠送签名书籍,以书为媒,邀请更多读者把“读地名”变成“读城市”。
点评及圆桌对谈环节中,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吕绍刚与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分别作点评,并与3位作者展开观点碰撞。
吕绍刚从文学视角出发,认为“文脉·深圳”丛书可以归入“深圳在地写作”的范畴,既彰显了城市文学的地域性特质,也传递出深厚的文化认同。徐晋如指出,这种书写不仅是地方性的、在地性的,更是将深圳放入中华文化共同体中的典范实践,展现了城市精神与国家叙事之间的深层联结。
活动主持人、深职大教师燕山现场提问3位作者:“在写作这套关于深圳地名的书时,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木木笑称,自己并未觉得困难,因为与深圳有着真实而紧密的情感连接;尹昌龙指出,深圳人口构成多元,方言与语境的隔阂常造成文化理解上的不确定性;胡野秋则提到深圳史料稀缺,使得考据与还原变得困难。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他们依然选择深入街巷、扎根文本,以文字为媒,为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留下可以被铭记的文化坐标。
交流互动环节中,深圳文学研究中心多位老师围绕身份认同、地名变与不变的机制、地名与个人情感及城市认同的关系等话题提问,学生也围绕“深圳与香港地名书写的差异”“代表深圳精神的地名文艺作品”“如何在城市书写中平衡历史与当下”等话题参与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不少学生表示,通过嘉宾的讲述,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日复一日经过的街道、再熟悉不过的地名背后,竟藏着如此丰富、具体而动人的城市记忆。这些看似日常的名字,正是人与城市关系最深处的情感纽带,也是文化认同的内在起点。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文学研究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文学研究中心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于2023年创设,是全国首个专注深圳文学文献系统收集、整理、追踪评论与传播的学术机构,正积极打造“深圳文学文献中心”“深圳文学交流与研究中心”以及“大湾区文学”研究基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