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芸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和身体发育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神经发育与心理发展的敏感窗口期,情绪障碍在此时期有高发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已成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探讨了关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性别差异现状,并从内分泌机制、大脑功能网络、环境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探讨其“生物-心理-社会交互机制”,希望能对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性别差异现状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普遍存在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多项研究表明,女性在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等内化性障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外化性障碍上的患病率高于女性。在12岁以前,儿童在抑郁、焦虑症状的报告率上通常没有性别的显著差异,而进入青春期后,女性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迅速攀升,并开始显著超越男性,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成年期。情绪障碍的性别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青春期”出现并急剧扩大,这一现象被称为“发育转折点”。这种“转折”现象暗示,与青春期发育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性别差异的可能机制
情绪障碍的性别差异是青春期特有的生物易感性(如激素变化和大脑重塑)与性别化的社会环境(如社会期望、人际关系和社交工具使用模式)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内分泌机制
青春期最显著的生物学特征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活,导致性激素水平急剧升高。雌激素可通过其受体(如雌激素受体α)调节神经递质系统(如血清素、多巴胺)和突触可塑性。
月经初潮是初步性成熟的标志,初潮年龄受遗传因素影响显著,与雌激素受体基因相关。现代女性受营养、化学物质暴露、光照时间等各种原因影响,初潮年龄提前。多项研究发现,初潮年龄早的女性患抑郁症(MDD)风险更大,患病后抑郁症状更重,甲状腺功能更低,认知功能较差。
青春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剧烈波动,可能导致大脑情绪调节系统异常,从而增加患情绪障碍的风险。性激素波动是女性MDD的重要原因,内外源性性激素暴露和遗传倾向是塑造女性大脑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影响女性对MDD的易感性和抵抗力。部分青春期女性可能存在性激素波动易感,其情绪对激素波动更加敏感和明显。在月经前期,孕酮快速撤退易引起经前期烦躁综合征。
对于青春期男性,睾酮水平的飙升同样影响大脑发育。睾酮与大脑中的雄激素受体结合,调节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突触可塑性,进而影响情绪调节、攻击性行为和社会认知功能。此外,睾酮与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相互作用,可能进一步加剧情绪调控的复杂性,增加情绪障碍的发病风险。
二、大脑功能网络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青春期女性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这种女性特有的神经环路脆弱性,更易直接导致应对压力时情绪调节系统失衡,增加罹患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基底外侧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发育轨迹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随年龄增长连接增强,而女性则随年龄增长显著减弱。fMRI研究还发现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会经历从正向连接(协同活动)转变为负向连接(抑制性调节)的过程。
fMRI纵向研究显示,青春期睾酮水平的升高与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功能连接的减弱有关。睾酮导致的连接减弱,可能意味着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抑制能力下降,这或许可以解释青春期男孩更常见的冲动、攻击和冒险行为,但同时也可能构成某些类型情绪障碍的潜在风险。
三、环境与社会文化因素
青春期不仅是生理的剧变期,也是社会角色、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构建的关键期,而这些环境与社会心理因素往往带有深刻的性别烙印。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越长,心理健康风险越高,这种负面影响在青春期女性身上尤为显著。儿童青少年夜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及电子产品的蓝光暴露,会延迟其就寝时间,同时由于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早起,进一步导致了睡眠剥夺,而睡眠剥夺本身即为抑郁和焦虑的高风险因素。
社会环境与文化规范对男女情绪健康有着深远影响。传统社会对性别角色常要求男性“坚强内敛”,导致他们更易隐藏抑郁情绪,延误就医;女性则被默许表达情绪,却可能因过度表达而增加创伤的风险。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并非生理决定,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男性情绪压抑更可能表现为愤怒或物质滥用,女性则更容易被归结为抑郁或躯体化。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鼓励情绪自由表达,是促进两性情绪健康的重要途径。
▍干预策略与未来研究方向
笔者呼吁,未来精神医学与儿科、妇科等相关学科联起手来,建立儿童青少年大型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性别差异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之间的关联,阐明神经环路调控性别差异的机制,探索预测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指标,促进个体化诊疗。此外,还要加强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探索更加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性别发育规律的保健方法,开发和验证更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抑郁焦虑测评工具。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科普培训项目(2024JDKP0006)
(作者:绵阳市中心医院心身医学科 张芸 何金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