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美国才发现——稀土只是台面筹码,真正卡住七寸的,是每天往嘴里塞的那颗小药片。
官媒最新报道:2025年9月28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悄悄发布《国家基本药物供应链风险评估》,白纸黑字写着“88%原料药依赖进口,其中43个百分点直接来自中国”;同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把青霉素工业盐、对乙酰氨基酚等6类大宗原料药从加税清单里划掉,理由是“找不到替代来源”。
以下是部分药品原料以及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和主要用途:
布洛芬 (Ibuprofen) ,依赖度:90% - 95% 常见的止痛药和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 依赖度:70% - 73% 常见的退烧止痛药(也称扑热息痛)
氢化可的松 (Hydrocortisone) 依赖度:91% - 96% 止痒膏中的活性成分
青霉素 (Penicillin) 40% - 45% 抗生素
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依赖度:80%的关键原材料来自中国 美国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之一
多种维生素 (如维生素B1, B6, B12, C, E) 依赖度:约70%的维生素E及75%以上的维生素B6、B12、B1、C依赖从中国进口 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营养素
消息一出,美国本土仿制药协会(AAM)主席当天在国会作证,原话是“如果中国断供,美国医院72小时内就会出现抗生素配给制”。
幕后的故事比数字更扎心。美国最后一家青霉素发酵厂早在2004年就关停在北卡罗来纳,设备拆完卖废铁;如今想再建,光环保审批就得先过《清洁空气法》和《超级基金法》两道大关,环评报告摞起来比人高。
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给国会算过账:新建一条年产2000吨阿莫西林工业盐生产线,资本开支12亿美元,电价、人工、环保摊到每公斤成本比中国高38%,终端药价得翻三倍才能打平。议员听完直接问“选民肯为一盒抗生素多付60美元吗?”现场没人敢点头。
![]()
更尴尬的是,号称“世界药房”的印度其实也在“借锅做饭”。印度海关2025年8月数据显示,70%的API(活性药物成分)来自中国,其中青霉素工业盐依赖度高达93%。美国想绕开中国,先得说服印度,可印度药企协会秘书长9月30日接受《印度教徒报》采访时直言:“我们连仓库里的安全库存都只够45天,帮不了美国。”一句话,把太平洋两岸的救命希望都拴在了长三角和山东半岛的发酵罐上。
面对这种依赖,美国试图通过关税、产业回流等方式改变局面,但过程充满挑战:
· 关税的"回旋镖"效应:对原料药加征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有研究显示,25%的关税可能导致美国进口药品成本每年增加508亿美元,药品价格随之上涨12.9%。这对利润微薄(通常只有4%-6%)的仿制药产业可能是毁灭性打击。
· 产业回流困难重重:将原料药产能转移回美国或"友岸"国家并非易事。除了成本问题,新建工厂从规划到投产往往需要5到7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无法解燃眉之急。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美国食药监局(FDA)2025财年预算里,给“本土原料药试点项目”只批了7500万美元,够建一条中试线,离商业化差着十万八千里。与此同时,中国原料药出口企业2025年1—8月对美报关量同比再涨11%,布洛芬、肝素、维生素C三条主力产品线全部满产,山东鲁抗、浙江新和成、华北制药的订单排到了2026年春节。
商务部9月29日通报,第三批“国家医药储备出口基地”已在连云港、台州同步开工,设计产能全部对标美国药典最新标准,建成后能把全球青霉素工业盐年产能再抬升18%。一句话,中国没把原料药当武器,却已经把安全绳越织越密——太平洋对岸想自己爬出坑,得先问问手里的药瓶答不答应。
药片虽小,却是民生七寸;供应链这场无声较量,比稀土更贴身,比芯片更要命。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下一场“救命药”博弈,美国还敢大喊“脱钩”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