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3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花园大酒店员工走进市场监管局,实名举报酒店厨师在菜品中添加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目的是防止顾客因食材不新鲜出现腹泻。
执法人员随即赶到后厨,从垃圾桶提取到4盒已使用的注射液空盒,并在厨师长办公室查获尚未使用的101盒硫酸庆大霉素,药品外包装显示每盒10支×2 ml。
![]()
经实验室检测,当日制作的鸡汁烩花胶、鸡汁烩蹄筋两份留样菜均检出庆大霉素成分。
调查笔录显示,酒店杂工自2022年6月起以“厨房消毒”名义,多次在无处方情况下从同一连锁药房批量购入庆大霉素,单次购量最少10盒,最多一次达100盒,累计1612份菜品被掺入该药,对应销售额77376元。
![]()
庆大霉素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明确耳毒性、肾毒性,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明文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药品。
2024年4月23日,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厨师长沙某有期徒刑二年、厨师付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均宣告缓刑,并处罚金共计16万元。
酒店被吊销《食品经营许可证》,涉案4名管理层人员被列入市场禁入名单。
![]()
类似“庆大霉素入菜”的非法添药事件并非孤例。
2022年12月,广东中山市场监管局在例行抽检中发现,当地一家凉茶店自配的“感冒茶”检出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等化学药成分,负责人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被移送公安机关,成为“食药同源”违法的典型样本。
2021年3月,上海某小学午餐供应商为“护色保鲜”,在明知餐饮服务禁用的情况下,向排骨中超量添加亚硝酸盐,导致56名学生急性中毒入院,检测显示排骨汤中亚硝酸盐含量高达1396 mg/kg,经营者最终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获刑七年。
保健品领域更是非法添药“重灾区”,2016年陕西抽检发现,12批次所谓“保健食品”暗中掺入西地那非、酚酞等处方药,其中一款产品西地那非含量高达562 mg/g,消费者在不知情下面临血压骤降、心律失常等风险。
减肥咖啡、代餐奶昔等网红食品亦频频“踩雷”。
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部分热销减肥食品为追求“一天一斤”的噱头,非法添加西布曲明、芬氟拉明等已被禁用的精神类药物,引发急性中毒和心脑血管事件。
从凉菜到主食、从饮料到保健品,非法添药手段不断翻新,但套路一致,用药物“立竿见影”的效果掩盖原料劣质或虚假宣传,把治病救人的处方药变成牟取暴利的秘密武器。
把药物当调料,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消费者。
庆大霉素这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即使在极微量下也可能引发急性过敏反应,轻则皮疹、呕吐,重则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
儿童、孕妇及肾功能不全者一旦摄入,可能出现不可逆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导致听力下降甚至终身耳聋。
![]()
更隐蔽的危害在于培养了耐药菌,长期在菜肴中摄入低剂量抗生素,肠道菌群被持续筛选,耐庆大霉素的革兰阴性菌株悄然定植,一旦宿主真正需要抗感染治疗,临床可选药物所剩无几,普通腹泻也可能演变为难以控制的全身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已警告,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性每年可造成1000万人死亡,餐饮环节的滥用正悄悄把这一预言端上餐桌。
![]()
之所以“菜里加药”一再上演,根本原因是违法成本仍低于收益。
酒店一次批量购入庆大霉素不过几百元,却能把临近变质的食材端上桌,节省的采购、冷藏、报废费用动辄上万元。
加上现场制售即时消费,残留证据极易被“吃光”,执法人员极难发现。
要真正杜绝,必须把“罚到疼”和“查到准”同时升格。
一方面,对涉案企业直接适用《食品安全法》顶格罚款并同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把倾家荡产式赔偿常态化。
另一方面,给注射液类抗生素加上电子追溯码,零售端刷脸实名、限量销售,数据实时对接市场监管平台,一旦异常大量采购自动预警,让每支药品去向可查、责任可追。
只有把“赚不了”和“逃不掉”同时锁死,厨房才能告别药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