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泰国和柬埔寨这对老邻居又杠上了!
这回不是吵架拌嘴,而是直接派兵到边境轰人,泰国军队在沙缴府动手驱逐柬埔寨村民,口口声声说人家"非法越界",可对面老百姓祖祖辈辈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
一边搬出1907年的老条约当尚方宝剑,另一边骂你仗势欺人。
要说这边境纠纷就像老房子漏水,平时看着没事,一到下雨天就漏得人心烦。
![]()
冲突起因:从田间纠纷到边境对峙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泰国军方在沙缴府段展开的一场名为“边境守护”的行动,泰国方面强调,行动并非针对柬埔寨政府,而是针对“非法越界”的柬埔寨村民。
按照泰国的说法,这些村民在泰国认定的领土上建房子、开垦田地,甚至形成了小规模聚居点,属于侵犯主权。
![]()
但柬埔寨村民的视角完全不同,一位在冲突区域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人说:“我爷爷那辈就住这里,突然说我们是非法的,谁能接受?”这种认知差异,让简单的边境摩擦迅速升级为双方情绪的对抗。
历史旧账:1907年的条约与模糊的界碑
要理清这场纠纷,还得翻翻一百多年前的旧账,泰国方面最核心的依据是1907年与法国殖民当局签订的《法暹条约》。
当时柬埔寨是法国保护国,边境线由泰国与法国划定,条约规定,在沙缴府这类平坦地区,国界以实地界碑为准。
![]()
泰国专家解释:“界碑立在哪儿,边界线就在哪儿,这是当年白纸黑字写清楚的。”泰国军方还展示了地图,称即便按柬埔寨过去使用的老地图,争议区域也明显位于泰国境内数公里。
但问题在于,泰柬边境线长达800多公里,许多地段的界碑因年代久远损坏或移位。柬埔寨民间一直有声音认为,某些界碑当年安置时存在不公。
这种历史遗留的模糊性,成了今日冲突的伏笔。
现实困境:村民生活与主权主张的碰撞
在边境线上,法律争议往往敌不过生活现实,被驱逐的柬埔寨村民多数以务农为生,他们开垦的土地往往跨越两国认可的边界线。
![]()
一位泰国边境官员私下坦言:“有些家庭几代人都在这里种地,突然说地是泰国的,他们的生计怎么办?” 泰国政府也并非全然强硬。
近年来,泰国在边境地区推行了土地登记计划,允许部分历史遗留的跨境耕种行为备案。
但此次冲突的区域,泰国认为属于“明确领土”,不存在妥协空间。
柬埔寨方面则指责泰国“单方面行动”,柬埔寨民间组织发布报告称,泰国近年在边境地区新建公路、哨所,逐步挤压柬埔寨村民的生存空间。
![]()
这种“既成事实”的策略,让柬埔寨民众倍感压力。
解决机制:联合边界委员会为何失灵?
其实泰柬两国早有解决边境争议的机制——联合边界委员会(JBC),该委员会成立十余年,成功处理过多起边界纠纷。但此次沙缴府冲突凸显了它的局限性。
泰国方面强调,争议地块根本不在JBC的待解决清单上,“这说明领土归属明确,不需要谈判”。
![]()
而柬埔寨学者则指出,JBC的工作进度缓慢,过去五年仅勘定完成约30%的争议地段,“很多老百姓等不及官方程序”。
更复杂的是,边境问题常被两国国内政治影响,泰国明年将迎来大选,强硬边境政策容易赢得民族主义选票;柬埔寨方面则需平衡民众情绪与对泰经济依赖。
这种政治算计,让技术性的边界问题更难解决。
民众视角:边境线上的生活智慧
在官方对峙的背后,边境百姓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许多村民持有“双国籍证明”,能在两国市场自由往来;有些家庭甚至故意将房屋建在边界线两侧,“这样哪边政策变动都有退路”。
![]()
一位在边境卖了三十年水果的大妈说:“什么条约界碑我们不懂,只知道今天要去泰国卖榴莲,明天要去柬埔寨买大米。”
这种民间默契,往往比官方协议更坚韧,但此次冲突打破了这种平衡,有村民担忧:“如果连种地都要站队,以后日子怎么过?”
老邻居的相处之道
泰柬边境纠纷,表面是土地之争,实则是历史、法律、生活需求的复杂交织。
彻底解决需要双方拿出更大智慧:或许可参考国际上“共同管理区”的案例,在明确主权的前提下保障民生;也需加强联合边界委员会的作用,让民间诉求有更畅通的表达渠道。
边境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不过是安居乐业,正如一位柬埔寨老人所说:“地是谁的重要,但让人活下去更重要。”这对老邻居的恩怨,最终还需要在谈判桌上化解——毕竟,再清晰的边界线,也隔不断世代比邻而居的人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