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地图之上,小国的命运经常被大国邻居的地缘政经所影响。1975年,位于喜马拉雅山南边的小王国锡金,并入了印度,成为印度的第22个邦,当时这个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人口仅几十万的事件,在国际上并没有引发很大的波澜。
![]()
不过在1990年,还不到15年,伊拉克便出兵邻国科威特,并且宣布称将科威特设立为“第19个省”,这个波斯湾小国的遭遇,立刻引发全球强烈反应,最终就导致了海湾战争的爆发。
![]()
为何相似的“吞并”行为,命运却完全不一样呢?一个安然无事,一个遭众人反对。这其中就是国际法、地缘政经利益,还有时代背景下的差异所致。
我们先来看锡金,锡金在历史很长一段儿时间里,都完全没有独立的权力,1890年,它成了英国的“保护国”。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靠着1950年的《印度锡金和平条约》,还继续保持着那保护关系。
按照条约相关规定,印度是把控着锡金的国防、外交还有重要内政,锡金的君主也就是“却嘉”,虽说还存在吧,但实际上权力挺小的。
![]()
1975年发生的那件事,并非瞬间来袭,它是由于锡金内部的政经纷争,占多数的尼泊尔裔民众与代表王室的少数锡金族群。
印度的锡金议会(多为尼泊尔裔)通过决议,要求废君主而后加入印度,印度随即介入,还组织了一场全民的投票。
从印度方面公布的数据来看,这次投票有97.5%的赞成票,压倒性地通过了合并,于是印度将这界定为锡金人民的“内部自己决定”与“主动请求”。
![]()
咱们再看看科威特,科威特以前是英国的保护国,不过到了1961年,它就完完全全独立了,而且立马就加入了联合国、还有阿拉伯国家联盟。1990年的时候,科威特是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权力完整国家。
伊拉克声称科威特是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部分,想对科威特提出土地要求,不过在国际上没有人支持,萨达姆·侯赛因由于边境石油之事,以及巨额债务,便发起了军事入侵。
![]()
这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联合国宪章》所维护的“权力平等”与“土地完整”原则的公然破坏。
两者在法律程序以及性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是国际反应不同的第一个层面,印度将锡金的合并,包装为“保护国关系的最终演变”与“内部民众投票”,而伊拉克对于科威特,则是军事打压。
地缘利益与全球局势产生较大变化,是更深层次的一个原因。
锡金这块土地处在喜马拉雅山脉,它的战略价值主要在于充当陆地缓冲,1975年那会儿,世界正处于冷战的高峰时期。
![]()
美苏两国相互对峙,那个时候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中,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思为与自身利益关联不大的内陆小国出头,而那时印度与苏联关系颇为密切,苏联必然不会持反对态度。
![]()
但科威特就不同,它所处的地理坐标为波斯湾,而波斯湾乃是全球的“石油咽喉”,科威特本就是主要产油国,若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萨达姆便会掌控波斯湾大量石油储备,如此便能够卡住全球工业经济的咽喉。
![]()
这是美国所引领的西方世界,像靠进口能源的日本、德国这类国家,它们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1990年,世界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那会儿柏林墙刚倒塌不久,东欧那边儿局势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苏联慢慢也没以前那么厉害了,冷战也慢慢走向结束。
![]()
伊拉克遭受入侵,成为了检验“冷战后新秩序”的一块试金石。于是我们看到安理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一致行动,在伊拉克入侵的当日,安理会立刻通过第660号决议,对其入侵行为予以谴责,并要求其撤军。
关键的地方在于,以往一直与美国对着干的苏联,此次也投了赞成票,有了这样大国达成的共识,联合国便能够授权组建多国部队,运用“一定的必要手法”,来恢复科威特的权力。
锡金的归属问题,是在冷战和僵局即将结束的时候,由区域强国说了算、大国默认的状况下,完成归并的。
![]()
而科威特呢?实在冷战结束之际,由全球霸主美国基于石油这一核心经济利益,以及国际法道义,经由联合国框架所开展的干预。
归根结底,锡金与科威特有着不同结局,并不是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判的,这残酷地体现出地缘政治的现实:一个小国家的命运,不只是由它法理地位来决定的,还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资源,以及在历史转折时,遇到的大国核心利益相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