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本来只是想表达自己,但说出口后,场面却越来越僵;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责怪谁。
只是太需要被听见、被看见、被在乎。
但情绪如果带着“刺”冲出去,说出口的,往往就不是需求,而是伤害。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表达中“带刺”?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 )提出的非暴力沟通(NVC)模型指出:
当我们被误解、情绪堆积、或需求长期未被满足
我们会本能地使用语言“攻击”他人,哪怕本意是“求助”。
比如:
原本的感受
被表达成的样子
我很孤单
“你一点都不在乎我!”
我觉得委屈
“你永远只看到你自己!”
我需要支持
“我就知道,我根本指望不上你。”
❗这时,表达就成了“情绪炸弹”,
而不是“情绪翻译机”。
如何不带责备地表达感受与需求?
Marshall Rosenberg 提出:
想要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
可以用四步法:
1. 观察(Observation)
先陈述一个事实,不带评价。
❌“你总是加班不回家”
✅“这周你有三天晚上10点后才回家”
2. 感受(Feeling)
说出你的真实情绪,不是对方的错。
❌“你让我很烦”
✅“我感到有点被忽略,也有点孤单”
3. 需求(Need)
表达背后的未被满足的心理需要。
✅“我很需要陪伴和交流”
(这一步很关键,它把“情绪”转化为“可理解的请求”)
4. 请求(Request)
说出你希望对方怎么做,具体、可执行。
✅“你下周可以提前安排一晚早点回家吗?我们好好吃个晚饭。”
这就是著名的NVC四步表达法,
它让“表达”变得既诚实、又温柔。
为什么这种方式更有效?
从神经科学视角来看:
当我们遭遇责备语言时,大脑的杏仁核(处理情绪威胁的部位)被激活,
防御模式启动,人开始争辩、逃避、闭嘴或反击。
但当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语言,大脑前额叶皮质更容易介入,
对方也更可能“听懂我们”,而不是“反击我们”。心理学家 John Gottman 的夫妻沟通研究指出:
婚姻中最具破坏性的语言是“批评 + 指责”,
最具修复力的是“表达感受 + 温和请求”。
小练习:把责备,翻译成请求
找一个你最近说过的“带刺的话”,试着翻译它。
例如:
❌ 原句:“你从来不帮我分担家务!”
✅ 改写:
事实:这个月大部分家务都是我在做;
感受:我有点累,也觉得不被理解;
需求:我很希望我们是一起承担的;
请求:你这周可以帮我一起做饭两次吗?
你也可以在留言区写下你想尝试改写的一句话,我会帮你优化它。
表达需求,不代表你是麻烦、是软弱、是矫情。
相反,能在不攻击他人的情况下,表达内心,
是成熟、勇敢、有力量的表现。
愿你能练习这样一种表达方式:
不靠争吵赢得被理解,
而是靠诚实赢得靠近。
你最近有没有一句话,总说不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来帮你一起来“翻译”。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刘云虹
稿件来源:情绪小书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