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今年的秋天特别的短,这才刚过完夏天,一下子就入冬了!
之前只知道北方入冬了,而这几天南方很多地方也大降温了,感觉都要入冬了,大街上穿棉衣,羽绒服的也多了起来!那么,今年冬天会不会像网友说的那样,真的很冷呢?
![]()
有经验的老人就说了,“冬天冷不冷,就看九月初一”。而今天就恰好是农历九月初一,哪今天的天气对后面冬季的冷暖有什么预兆呢?
老祖宗传下来这看似简单的俗语,藏着古人观天测候的智慧,那么到底怎么看呢?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话是否还准?今年冬天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九月初一在古人心中从非寻常日子。作为农历九月的“朔日”,这天月亮隐于天际,被称为“朔月”,象征着新周期的开端。
毕竟初一是农历新一个月份的第一天,而在九月初一的时候,此时处在寒露和霜降之间,今年就接近霜降(九月初三),正是秋收收尾、备冬开启的关键节点,人们会格外关注天气的变化,其中在九月初一更有人视其为“小重阳”,讲究不争吵、不远行,图个整月安稳。
![]()
对农人而言,这天的天气更是“晴雨表”,直接关系到冬储和来年生计,久而久之便有了“冬天冷不冷,就看九月初一”的说法。那么,究竟怎么看呢?
在民间众多老祖宗传下来的老谚语里,就藏着对气候规律的朴素总结。比如,在我老家就有“九月初一寒,乞丐遍地行”的说法,听老人说它的意思是指,若九月初一这天寒意提早降临,冬季大概率会极寒,粮物易绝,流民增多;在古代就是这样,没食物吃了就要出去乞讨,小时候也见过这样的人!
还有“九月初一雨,三九雪堵门”的说法,它就更直白的点明了雨天与深冬大雪的关联,九月初一是阴雨天气,就预示着寒冬降雪丰沛。
同时,当天的露水也成了信号,老话说“九月初一露水大,三九四九大雪纷飞”,晨间浓重的露水,被视作冬季雪多,气温偏寒的先兆。
反之,“九月初一日头大,三九还能穿单衣”,若这天艳阳高照,冬季往往来得迟、寒意浅,甚至可能是暖冬。
这些谚语源于千百年的观察积累,在气候稳定的古代,有着不小的参考价值。那么在今天还管用吗?今年又是不是偏冷呢?
![]()
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谚语很多都很经典,但是有局限性,而且谚语也终究是经验之谈,放到今天还需结合科学判断。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显示,2025/2026年冬季可能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特征,华北北部、东北南部气温或偏低1℃左右。
这一判断与“双重拉尼娜”的潜在影响密切相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可能回归,而拉尼娜年往往伴随冷空气活跃、寒潮增多的情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让寒冬有了新特点:极端天气频率显著增加。近十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虽上升0.8℃,但单日降温超10℃的寒潮次数却增加了15%。即便整体不算极寒,“速冻型”寒潮、南方湿冷、北方暴雪等突发情况仍可能出现,像东北地区或遇-30℃以下极端低温,黄淮流域需防范电网覆冰风险。
老祖宗的谚语提醒我们敬畏自然,现代科技则帮我们精准预判。今年冬天或许不会是全民极寒,但“前暖后冷”的波动和极端天气的风险仍需警惕。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九月到了,初三是霜降了,这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了,而在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大家家乡还有哪些习俗呢?你认为今年冬季冷不冷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