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从欧洲传来。
公开场合中,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表示,欧洲同中国开展贸易时需采用“更具攻击性的举措”。
![]()
一说出这话,立刻有诸多媒体将其解读为德国给中国的“下马威,凑巧的是,在同一天,中美双方才刚宣告要开展新一轮经贸磋商。
因此纳格尔的话语,无论从时间还是语气来看,都颇具深意,已然成为观察中欧关系的一个新关注点。
二、表象之下:德国为何“突然强硬”
从表面来看,德国央行行长似乎仅仅是在谈及贸易政策,不过背后所展现的是欧洲内部正承受着的两种核心压力,这并非是单方面的“挑衅”反倒更像是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
伴随着竞争压力递增,中国产品流向欧洲市场,因为中美贸易战,部分中国产品往欧洲市场转移速率变快,再加上中国本身产能具有优势,大量既优良又实惠的产品涌入里头,这致使欧洲本土制造业面对着严峻的价格挤压以及竞争压力,德国这类工业强国特别能察觉到“内卷”的威胁。
![]()
资源压力趋紧,“卡脖子”之忧浮现,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稀土等关键资源供应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近期中国收紧部分稀土及关键矿物出口的举措,使得欧洲高科技产业“卡脖子”的担忧陡然加重,生怕关键资源被他人把控。
在这两种压力一同作用下,纳格尔所言的“更具攻击性”,更恰似一种德国式的“自我宽慰”与“危机表述”,既得向国内工业界有个交待,展现出守护本土利益的决心;又得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表明态度,不让对方觉着自己“怯懦”或是“离队。
三、深层逻辑:欧洲其实在“夹缝求生”
纳格尔所说的“狠话”并非凭空出现,这反映出当下欧洲于国际地缘政治中的核心困境——于夹缝中谋求生存。
欧洲有着相互矛盾的战略目标,它既不想在经济上完全依附美国,去做华盛顿战略的跟屁虫;又不敢在政治上彻底得罪中国,错过重要的经济合作机会。
德国的处境尤其矛盾,一方面存在着紧密相连的经济关联:德国的汽车、机械制造这类核心产业和中国市场以及供应链紧紧绑在一起,根本无法承受硬性“脱钩”的后果。
![]()
一边是来自华盛顿的政治压力:作为北约重要成员,德国必须面对来自美国的联盟要求,尤其是在所谓的“去风险化”问题上。
所以纳格尔的“口头强硬”,本质上乃是一种“姿态外交”,即说狠话却不把门关死,留有后路,此表态用于平衡国内外的政治与经济需求。
欧洲真正的挑衅,或者说实质性的反制动作,不在嘴上,而在行动上:比如欧盟正在推进的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可能引发贸易摩擦的实质性动作,对中国产业界的影响远大于任何口头声明。
四、外层影响:美国的影子与战略配合
欧洲在此刻发声,看似独立,实则难以摆脱配合美国战略节奏的影子。
现在美国国内政治风向有变化,要是特朗普再上台,他那标志性的“加税、围堵、脱钩”政策很可能被重新启用;并且美国正想借盟友来“分担压力”,联合对中国全方位施压。
德国央行行长发声,或为一种“战略试探”——在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前夕,看看能否借“多点施压”为西方阵营谋取更多谈判筹码,欧洲的焦虑与表态,最终仍被纳入中美大国竞争框架之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