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末的上海大世界是“演艺游乐场”:四面八方前来的年轻人走进大世界,有的来欣赏一场沉浸式音乐剧,有的为了与心仪的偶像见面,有的去看看新上线的次元展览热闹持续到午夜,散场后,很多年轻人久久不愿离去,或在宁海东路上等待“卡司”(剧目演员)下班,或在大世界一楼的小酒馆开启夜生活。
![]()
三年前,百年上海大世界重新定位再出发:打造吸引年轻人的“演艺消费集聚区”。经过三年发展,老地标“逆生长”,成了集聚年轻人的磁力场。
![]()
![]()
![]()
上海大世界项目经理张晴,伴着大世界的转型一起成长。个子不高,皮肤白白,扎着马尾辫,1996年出生的张晴好像从漫画中走出来的邻家女孩。年轻人做年轻的事业,她与团队一起创造了很多受年轻人喜欢的“演艺娱乐新物种”,让走进大世界的年轻人体验到了在别处没有的新玩法。
01
让大世界更有温度
上海大世界所在的人民广场区域,是上海剧场密度最高的区域,被称为“演艺大世界”。这里有个独特文化现象——“SD”(Stage Door),即每次演出结束后,粉丝会在后台出口等待演员下班,与他们互动、合影。上海大世界内有超过20个演艺新空间,引入孵化了大量叫好又叫座的剧目。
宁海东路288号,大世界的工作人员出口成了上海颇具代表性的“SD地标”:每晚演出结束,整条宁海东路都站满年轻观众,期待与心仪的演员近距离交流。
![]()
![]()
这样的文化现象,启发张晴与团队小伙伴“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演艺形式。
“SD现象背后体现的是观众粉丝的深层次文化需求。”张晴说,基于粉丝期待与演员近距离接触的心情,他们重新梳理并升级了SD文化,创设了“大世界戏剧派”。
在“大世界·戏剧派”活动上,剧目中的演员走上舞台,与粉丝们近在咫尺。他们就像粉丝的朋友一样,不仅再次演唱剧中的精彩片段、分享幕后故事,还与粉丝一起做游戏。
“粉丝经济是个大市场。我们的戏剧派活动几乎场场爆满,票子上线几分钟就卖光了。活动在大世界中庭举行,经常有观众提前几个小时来排队,为了坐得距离主舞台近一些。”张晴说。
![]()
![]()
“大世界·戏剧派”为演员、剧目和观众搭起桥梁,经常有热门新剧目主动找来,希望在大世界做新剧推广、售票推广、粉丝见面会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举办,让大世界不仅仅是个“剧场集合体”——观众只是来这里看剧;而是成了一个会发生故事的地方,更有温度的地方。
02
不断释放新鲜元素
“大世界·戏剧派”的成功,让张晴与团队信心倍增:创新与融合,为大世界注入新活力,“这个方向是对的。”
张晴与团队很快又延伸出“戏剧便利店”的演艺消费新模式。
在大世界中庭,一角开设了一家花团锦簇的“便利店”,专门销售戏剧周边产品和应援物。有些产品是大世界自己开发的,有些产品是剧目特意放在这里售卖的限定款产品,还有一些是粉丝“二创”的演艺周边产品。很多年轻观众来到大世界,先参加“戏剧派”活动,再去“戏剧便利店”逛逛,最后去小剧场看演出。“大世界像一个演艺游乐场,观众可以在这里从中午待到晚上。”张晴说。
![]()
市场瞬息万变,年轻人的市场变化更快。张晴与团队很快在年轻粉丝中又感知到一个新商机:年轻人对“偶像”文化的热衷。
“偶像不一定是荧幕上的明星。我们把那些有颜值、有人气、有一定舞台表现力的‘潜力偶像’集聚到大世界,年轻人自然会聚拢过来。”张晴说。
![]()
2024年,大世界联合市场上百余个偶像团体,举办了超百场活动,吸引2万多人次年轻观众参与。通过“台上全开麦互动+台下沉浸交流”的模式,年轻人与偶像近距离接触,感受情感陪伴与成长支持。
“我们从零开始,进行大量市场调研,观察偶像怎么训练,了解他们的需求。”今年,大世界推出了首个自主厂牌“大世界新偶像嘉年华”:构建了一套从孵化到盈利的全流程偶像培育体系。
03
用文化连接人、激发人
从引入项目到孵化项目,大世界在创造“演艺娱乐新物种”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这两年,大世界在年轻人喜爱的“次元”赛道上开辟出一条新路。“次元”赛道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仅南京路步行街上就集聚了新世界城、市百一店、百联ZX等多家消费者心目中的“谷子圣地”。大世界的次元文化更强调“社交共振场”的概念,在大世界举办的哈利·波特、小马宝莉、樱木花道等展会,谢安然、琦太郎等coser见面会,高次元浓度的综合型漫展,都是为了让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聚在一起。
![]()
今年10月7日到8日,由大世界主办的2025上海动漫文化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开展,这次展会上大世界把次元文化与海派文化、国潮融合,创造了让年轻人直呼“完全想不到”的新体验。
“在我们的‘次元派’活动上,会看到剪纸与《黑悟空》结合的产品,吹糖人吹出来的可能是漫画形象,宋锦、簪花等传统手艺与大世界音乐剧中男主角的形象相结合,这些都非常受年轻人欢迎。”张晴说。
![]()
今年,大世界“次元派”活动的创意、策划等辐射到国内8个城市,帮助当地举办这种年轻人喜欢的活动。
作为一个宁波人,张晴来上海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人民广场一带并没有太多印象;但在大世界工作的这三年,她对周边早已如数家珍。
有段时间,看剧、看演出成了她空余时间的唯一爱好。“因为我在大世界工作,我必须了解当下演艺市场的情况。我发现,只有在演艺大世界,才有这么高密度的剧场与演出,才有这么浓的文化氛围。”张晴说。
历经六年多发展,演艺大世界核心区——黄浦区已汇聚专业剧场27个、各类演艺新空间上百个,贡献了全市一半的演出量,有戏可看、有物可购、有景可赏、有友可聚的“活力艺街区”初见成效。从亚洲大厦、上海大世界,到南京东路上的第一百货、世茂广场,更是形成了沉浸式演出集聚群落,成为很多游客慕名前往的打卡地。
“文化运营的本质就是理解人、连接人、激发人,核心围绕‘以人为本’,我也会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张晴说。
记者 / 高磊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黄浦区融媒体中心 高磊
视频 / 黄浦区融媒体中心 高磊
资料 /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记者:唐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