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书筏》点名全文主旨的一句是“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观钟王楷法殊势而知之”。此则道出了书法的两个关键要素:用笔和分布。今天这章我们就来讲讲“用笔”。
笪重光,字在辛,号江上外史,江苏句容人。他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被称为“康熙四大家”,与著名画家王翚、恽寿平交好,经常一起游历山水,写生和切磋书画。
在书画理论上笪重光颇有建树,著有《书筏》、《画筌》等研究书画艺术理论的专著。他的《书筏》以随笔、札记的形式对书法技法进行论述。此文语言浅显易懂、文风简洁朴实,可谓“津逮后学,识者以为度尽金针”。

机致相生相辅相成
![]()
笪重光将易学中的“逆数”运用到书法技法中来,阐述书法中用笔的动作;从“呼应”中论述笔画承接时的笔势,突出“丝牵”的重要性;从“圆秀”中强调中锋用笔,从而彰显其在用笔上的审美追求。
“书亦逆数”中笪重光将书法中的用笔动作进行了分析,将两种相反的笔势统一起来,使点画线条得势有劲、挪移生动。笪重光以矛盾互用的基本理法阐述了运笔过程中顺逆、起落、转折、掣顿、伸屈、拔擫、束拓、行停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
呼应是在笔势来往中实现的,即上一笔收笔时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一笔落笔所利用,两笔之间的承接就是笔势的呼应。呼应将原本独立的线条连贯为有机的统一体,仿佛上下笔之间有“气”在流动,线条便活了起来。
笪重光还认为:“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能运中锋,即使是劣质的笔写出的笔画依旧是圆健的,如果不会中锋,即使是再好的毛笔,再好的锋颖也表现不出遒劲的效果。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极端,但可从中看出笪重光对中锋行笔的重视程度。
![]()
笪重光还要求墨要磨得细而浓,破水用之墨色就会润活。破水导致“黑”的深浅程度不一,与白处对比所产生的“光”感不同,其视觉效果也大相径庭。例如,苏东坡喜好浓墨作书,观其书法,凝重沉稳,神采外耀;而擅用淡墨的董香光,其作品宁静简远,颇有禅机。
笪重光说:“活泼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滞者其机圆,机致相生,变化乃出”。写字活泼不呆板且流畅不迟疑的,必定离不开纯熟的用笔技巧和豁达的情致。技法与情致二者兼备,相辅相成,作品才能变化多姿。由于书法的特殊性——它是一次性完成的,时间上的不可逆,这就要求书家在下笔之前,对作品的用笔、结字、布局等在心里有个预想,理清思路,这样情致才能畅达,书写时行笔跟随思维一气贯注,作品才活泼不呆,流畅连贯。

笔意超逸,风格多变
![]()
从现存笪重光有纪年的作品来看,其早期书法作品较少,大量作品是在笪氏隐居之后创作的,而且笪重光的书法作品风格相当多变。
![]()
《致圣秋先生和诗卷》
目前所见笪重光有纪年的作品中最早的一件。用笔劲实,字势略显上倾斜,松而不散,字体大多偏长,左轻右重,笔画瘦硬处似有其曾祖父笪继良书法的影子,结字与行气时常左右倾斜有点神似米芾的风格,可见当时的笪重光的书法不仅有其家传,而且已经受米芾书法的影响了。
![]()
《赠星翁扇面》
用笔灵活,结体修长,字体之间的章法安排左右摆荡,与米芾跌宕多变的章法造型相似。其在用笔时注重提按变化,丰腴和细劲的笔画形成鲜明对比,偶尔转变笔锋方向形成圆弧线条,字体姿态向不同方向倾倒富有动态。章法上的安排也比较丰富,形成大、小字交错对比。
笪重光曾在《书筏》中提到“真行、大小、离合、正侧,章法之变。”和“形势之错落在奇正”等章法的变化在这幅作品上得到了完好的印证。
![]()
《千秋盛世卷》
此时笪重光的风格已经出现了转变,个别字体已经出现结字扁平的趋向,撇捺的延伸被刻意拉长,字势更为开张,纵向笔画的收笔处大致呈向左倾斜的状态,个别笔画也逐渐丰腴起来,与瘦劲的线条形成对比,呈现出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
此件作品中,笪重光的起笔动作比较明显他在起笔时稍稍压笔后迅速拉出,形成独特的入笔造型,其向内收缩的弧形竖勾与米芾的风格也极其相似。此时,笪重光的书风已经向混合苏轼、米芾书风的方向发展。
![]()
《行书轴》
用笔灵活,肥厚笔画与细劲笔画相间,结体端正,牵丝映带,圆转笔画较多,结构比较独特。与笪重光在此之前的行书作品相比,此件作品的行与行之间的分界不太清晰。
竖画向下拉伸,颇有苏轼“拖笔”之风,撇捺的线条大多呈现左右开张的外送现象,线条造型坚挺方直,厚重的笔画中显示出跳荡之意。
此幅作品线条既有苏轼般肥厚的用笔和拖笔的长竖,又有黄庭坚般大开大合的结体。
![]()
跋苏轼《祭黄几道文》
此跋文字体大都向右上倾斜,结体更为扁平,左右舒展,体势开张,结构上更为紧凑,不再出现松散的结字。笔画变得更加坚实圆润,撇捺舒展,捺脚更长,单字笔画中粗细对比较为明显。上下字连接紧密,行气更加舒朗。
![]()
《嘉州集》
整幅作品精谨秀劲,笔势纵逸,线条圆秀纤劲,结字跌宕有致。其在用笔上有明显的提按变化,起笔时尖峰顺入,收笔处稍微停顿。字形宽博,撇捺舒展,形成开阔回荡之势。结字扁平,章法疏朗自然,彰显古朴雅逸、平淡天真之气。
此件作品与传为王羲之所作的《曹娥帖》风格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笪重光“观钟、王楷法”的确有所成就。
结语:
笪重光认为书法应在大小、离合、侧正、章法上富有变化,用笔圆秀有呼应,这样才是“佳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