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5年10月24日至10月31日,“会古传薪——余斌斌书法作品展”在江苏省昆山市图书馆琼花艺苑展厅展出,为该市品牌文化项目“琼花艺苑双月展”2025年度活动画上浓墨重彩的压轴一笔。展览由昆山市委宣传部指导,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昆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开幕当天吸引逾180位各界领导、书法同道及艺术爱好者到场,共赏这场凝结十年心血的艺术盛宴。
![]()
开幕式嘉宾合影
展览主角余斌斌是扎根昆山十余年的“新昆山人”,1990年生于“中国书法之乡”甘肃庆阳镇原县。受父亲启蒙,黄土高原的浑厚早早融入他的艺术基因。作为村里首位大学生,他始终坚持书法创作,将其视为连接故乡与远方的精神纽带。大学毕业后,余斌斌来到昆山,先后任教于书法培训机构,并于2015年创办“会古书院”,十年来,他一边投身书法普及教育,一边拜师苏州杨文涛、昆山王金春,不仅书艺精进,更形成了融北碑雄强与南帖温润的个人风格。
![]()
余斌斌致辞
此次展览是余斌斌习书生涯的阶段总结,45幅精品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五体。篆书取法金文显朴茂,隶书根植汉碑见恢宏,楷书端庄严谨,行草书洒脱灵动。观众既能领略各书体技法之精,也能感受他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与探索,其展现出的全面艺术素养获得现场观者一致赞叹。
![]()
邹国华、陆家衡、俞建良、王清、王金春、张斌等嘉宾共同为展览剪彩
当天开幕式由昆山市文化馆馆长叶凤先生主持,现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昆山市文体广旅局二级主任科员邹国华,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陆家衡、俞建良,市文体广旅局一级主任科员、市书协顾问王清,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王金春,市文联副主席、秘书长、市书协主席张斌等嘉宾出席活动。余斌斌在答谢词中动情回忆学书历程,提及父亲“写字如做人,一笔一画都要踏实”的教诲,真挚发言获全场掌声。书法名家陆家衡先生登台致辞,对其艺术追求与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开幕式上,余斌斌还向昆山市文化馆、图书馆各捐赠一幅书法佳作,两馆负责人为其颁发收藏证书。
![]()
陆家衡老师(左一)点评
![]()
王金春老师(左一)点评
本次展览主题“会古传薪”,既体现余斌斌对书法传统的学习与对话,也彰显他通过创作、教学传承文化的初心,展现当代青年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担当。作为“琼花艺苑双月展”的组成部分,此次展览再次凸显该品牌价值。自2018年启动以来,该品牌已成功举办48场展览,为艺术工作者搭建专业平台,此次书法展也为昆山文化强市建设注入鲜活活力。
![]()
嘉宾合影
据悉,展览还将在昆山文化馆展出半个月,观众可前往感受这场连接西北与江南、传统与当下的文化对话。
![]()
![]()
![]()
![]()
![]()
![]()
![]()
![]()
![]()
![]()
展览现场
![]()
《李白 春夜宴桃李园序》
会古通今见精神
——余斌斌书法艺术漫谈
▢彭庆阳
青年书法家余斌斌的首次个人书法展“会古传薪——余斌斌书法作品展”于金秋十月在江苏昆山举行。据悉,展览规模不大,却很精致且内容丰富,展出的近五十幅书法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等五种书体。此次展览是他在书法实践方面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可见其在书法艺术方面功力深厚、才情俊逸,以及经典传承、创造转化的能力。因此,这次展览也是他在书法道路上传承与通变的新起点,开启新篇章,未来更可期。
![]()
《杜甫 园》
细细玩味余斌斌这次展出的书法作品:其楷书,结体古雅严谨、用笔流畅凝练,笔势饱满且气韵生动;其行书,结字阴阳互生、笔法精严遒劲,神逸豪迈且清简潇洒;其草书,笔势纵逸奔放、结体跌宕变化且草法纯正、线质丰富;其隶书,单纯整齐而又随势取形,古拙朴茂而清逸雅正;还有敦而圆、贵于“散”的大篆,柔而方、在于“整”的小篆等,无不为他的才华和潜力而称赞和惊叹。对余斌斌这位90后青年书法家来说,虽没有达到“五体兼善,诸体俱精”的地步,但他以对书法艺术的无限热爱和持续的勤奋努力而在五体书法创作上达到如此境况,实属不易。这些不同书体的作品各具风姿而各美其美,体现出他在艺术上的综合修养与追求。同时,这些书体在他的笔下又都能遵循固本寻根的内在理路,故而又美美与共。
![]()
《蔡松年 鹧鸪天·赏荷》
沈曾植曾提出“异体同势,古今杂形”的书学理念,主张碑帖融合之会通审美。不同书体之间虽有形式上的差异,但确有内在的联系及风格的统一,比如说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书法的形器本体语言方面就有互通相融之处,而非“各体为阵”、互不相干。这也正如郑杓《衍极》所讲:“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余斌斌深谙其理,故而学书根植金文大篆,审美钦羡魏晋风度,在传统书脉中守正筑基、在经典书法中精进技艺。由此,他在书法创作中自觉地探索着以篆籀之笔入其他书体,力求在得“今妍”的同时又见古质、古意,从而更加丰厚各种书体的美学价值。从他的五体书法中读出:以篆籀之笔写隶书,可增强古意,使其气息雄浑古拙;以篆隶之笔写行书、草书,可增强线质、线态、线性,使其更显圆转活脱、刚劲矫健;以篆隶之笔写楷书,可使结字严谨朴拙而精气内含,古妙异常。因此说,各体书法的“美美与共”,这个“与共”就是各种书体于篆隶中探本,溯源于古文大篆,从而融入篆隶笔法,流露篆籀气息。否则,“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傅山语)如此看来,余斌斌已行走在脱离俗格、通往妙境的书法正途上。
![]()
《欧阳修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余斌斌游走于不同书体之间,虽未臻于高度的通变、雅化之境,但却表明其学书态度和理念——“守正”。守正,意味着澄清源头,探究正本。以篆籀之笔来进行各种书体传承中的互补、借鉴、融通,正是在遵循书体演变史的基础上取法乎上,追溯本源,这也是从“高处起,专处入”、扎根传统的学古、入古之法。书贵法古,以此开启书法本体智慧、磨砺人的心性,从而由“筑基”修到“大乘”,由“高原”走向“高峰”。可以看出,余斌斌有好古之心且好古敏求,从学古到入古,再到今天的渐于出古。另外,他的书院名曰“会古书院”,展览名为“会古传薪”,可见他是一个真正的“会古”者。会古者必然嗜古,余斌斌是在书法实践的过程中来探寻、解读古人书迹,从中进行长期的技法训练、提升审美认识能力和对传统精神的把握。他还在古人堂奥中思考人生价值,觉醒自我的真实生命感、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以此来深化传统,甚至有一点点的“曲解”和“叛逆”而“不为古人奴”。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共性,也看到了个性的萌芽;看到了“他神”,也看到了孕育中的“我神”;看到了“形似”,更看到了由此而来的“神似”。
![]()
《笔墨胸怀七言联》
余斌斌是善于思辨之人,他在书法学习上既能坚持下“笨功夫”,又能够用心去揣摩领悟,而非执着于感官经验。所以,他“会古”而不守旧,能辩证取舍,融会贯通,在与古为徒的同时又能与天为徒,时时汲取时代的新鲜空气。他学古而不薄今,会借鉴、汲取今人一些比较成熟、成功的做法,以他山之石来攻己玉,无所不可。至于说“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也是因人而异,只要善于思考、懂得取舍,“择善而从”,今人不是不可以学,主要看你怎么学。诚如沈鹏先生所言:“不管桌上放的是鱼翅、海参,还是野菜,只要喜欢吃,吃了对你有营养,合你的胃口,你就吃,这方面不要有一个固定的框架。”因此,他的“会古”,不是百衲衣或大杂烩式的集古字,不是“纵逼似某家”的泥古不化,也不是故作“之乎者也”的姿态,而是在会古中“观古人行笔意耳”,得古人之神理,集古人之大成。由此进行强基蓄势,在会古中有所领悟、参悟和化悟,从而有契合书法本质的创新性表现,“借古以开今也”,书写出新时代的正大气象和雅正书风。
![]()
《二十四诗品·典雅》
清人刘熙载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既有“力屈万夫”的壮美,即阳刚之美,又有“韵高千古”的优美,即阴柔之美。这一阳一阴的对立关系在王羲之的笔下相互转化,达到了“阴阳平衡,融合一体”,呈现出中和之美。当代书家言恭达先生认为:“阴阳平衡原理贯穿于书法通变的始终”,他主张碑帖相融,达到北“势”与南“韵”的有机统一,将恢宏的豪气与清畅的逸气结合起来,形成了“清、拙、厚、大”的书法美学思想,这无不是阴阳之道的渗透和表现。于厚古不薄今、知而深于思的余斌斌来说,“书圣”王羲之、今人言恭达都是他学书取法的对象,在古人、今人的启发下把古老的阴阳哲学运用到书法创作中,比如用笔的虚实、刚柔、提按、疾涩、藏露,结字的大小、正奇、向背、疏密、方圆,用墨的黑白、浓淡、枯润、干湿,还有章法布局的错落有致、齐中不齐、开合呼应、牵丝引带等,无不是在阴阳变化中探求创作规律,能够“下笔有由”,且趋于“下笔由我”。因此,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或篆或隶、或楷或行(草),皆有奇拔豪达而又沉着屈郁的审美享受。这或许正是他对“中和诚可经”美学愿景的陈述,仿佛我们又感受到“去古未远,斯道尚存”的古风古韵,也觉察到“笔墨当随时代”的现代气息。
![]()
《昆山七友雅集》
由于余斌斌对中国书法审美最根本的观念——阴阳哲学观有辩证而深入的认识,故而在书法创作中皆能将优美和壮美无意而又同时呈现出来,使之相交共生,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协调状态,这是他对金文大篆等古文字书法的敬畏,对王羲之书法“详察古今,尽善尽美”的礼敬,更是对“中和之美”这一中国书法最高审美理想的孜孜追求。刘熙载《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透过书法作品可以反观作者人品,余斌斌正是“书如其人”的真实写照。他出生并成长于“书画之乡”甘肃镇原县,稀世珍宝“秦诏版”就出土于此。其自幼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书法,逐步走上书法艺术之路。大学毕业后,他怀揣质朴坚韧的底色,将镇原人的底气与骨气化作闯荡四方的力量,从红色圣地、岐黄故里的陇东,来到诗礼相承、贤才辈出的江南,已在文化底蕴丰厚、文明程度发达的昆山生活、工作了十余年。在江南文化的浸染下,本性崇文尚礼、豪爽质朴、坚韧务实的余斌斌,又平添了几分含蓄蕴藉、平和清逸的水乡气质。因而,陇东文化和江南文化在他身上进行了碰撞、融通,并注入到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之中。苏轼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当我们对余斌斌的性情、襟度、品格等有了感性认知后,也就不难理解他作品中阴阳协调后的中和之美。他会心古法又畅抒个性,一任自然地书写,虽不炫技但功到自然成,虽不矫情但情到深处自然浓。满纸云烟透出浓浓的书卷气,这是创作功力与情性并重并进的彰显,也是郁郁葱葱的文雅气象、高韵深情的自然流露。看上去自然而然,随心脱落,但若技法不熟练、学养不深厚,又何以能不激不励、无所乖戾地书写呢?正谓“平淡而山高水深”。由此,也让人不得不叹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抱云堂书院副秘书长)
![]()
《赵孟頫 兰亭十三跋·第二跋》
余斌斌
![]()
祖籍甘肃庆阳,全国十佳优秀书法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吴门书道菁英班成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学会特聘汉字守望者,中国兰亭会昆山分会会长。
书法作品入展获奖和书法教育荣誉:
●2012年7月荣获“童心如歌”第六届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辅导老师二等奖
●2017年6月荣获苏州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2018年3月入选第五届全国教师书法展(书法报)
●2018年5月入展“遇见典藏酒”杯兰亭会全国第五届书法跨年展(兰亭会)
●2018—2025年连续八年荣获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优秀书法指导老师奖(中国文字博物馆、江苏省教育书协、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
●2018年11月入选江苏省第十一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江苏书协)
●2018年12月入选甘肃省书法最高奖“张芝奖”书法大展(甘肃书协)
●2018年9月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正书书法比赛获得硬笔、软笔二等奖(江苏书法院)
●2017年10月兰亭会周年庆荣获书法组优秀奖(兰亭会) ●2019年4月首届苏州市民书法大赛获优秀奖(苏州书协)
●2022年入展首届至第三届米芾杯教师书法展(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
●2024年被聘为中国甲骨文书学会汉字守望者 ●2025年春满鹿城昆山市春联书法展优秀奖(昆山书协)
●2025年昆山职工书画摄影比赛书法一等奖(昆山工会)
●2025年6月第五届昆山市群众文艺“琼花”新创作品展优秀奖(昆山文化馆)
![]()
《观道》
![]()
《山亭夏日》
自 序
金秋十月,天朗气清,拙作有幸汇展于昆山市图书馆,适逢我创办的“会古书院”走过十载春秋。“会古传薪”四字,正是我习书教学至今心路历程的写照——敬畏古法,学习经典,是对千年翰墨的虔诚仰望,亦是以心印心的学步札记。
我出生于大西北陇东厚土,甘肃庆阳镇原县是中国书法之乡,东汉王府故里,秦诏版就出土于此,墨香似乎从小就浸润着那片土地。童年时,我的父亲在窑洞煤油灯下教我执笔习字,彼时书法的种子便悄然种下。这粒种子随我负笈金城兰州,大学时光,书法不仅是案头雅好,更成为我理解世界反哺生活的舟楫。以书育人,始终是我心之所向,十二年前我初至昆山,这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向我敞开它的怀抱,2015年会古书院应运而生。十年荏苒,书院不仅是玉峰山下耕耘的园地,更是我个人在浩瀚法帖中沉潜、探索的见证。
余之书学,深植于对传统经典的匍匐与仰望。沉醉于商周金文大篆的朴茂雄浑,感受洪荒初开的生命律动;震撼于汉隶碑版的浑穆博大、庙堂气恢宏,在蚕头雁尾的波磔间触摸历史的厚重;心折于魏晋行书的萧散简远、风神超迈,于使转提按中体味士人的风骨与性灵。临池日久,不拘泥于某家某派的形骸,而重其精神内核的汲取,孜孜以求“文质彬彬”之境,让笔墨成为心性的自然流淌。近年有幸拜入吴门杨文涛先生、鹿城王金春先生门下,亲承教诲,始知艺海无涯学无止境。
筹备此展数月闭关,几近忘我。我性苛求,常为一字之笔势呼应、一行之气运贯通、通篇之神采焕发,兀兀穷日,数日废稿成山。焦虑如影,困惑萦怀,但那种与笔墨纸砚深度交流的愉悦,足以抵消所有的疲惫。此间每一笔皆是心血的凝聚,是灵魂在传统长河中的虔诚泅渡。书道的价值,不仅在于抵达的彼岸,更在于那永不停息的探索本身。多年后回望,这些墨痕或如学步的印记,但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我付出的努力,凝结着我对古人的敬意、对当下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这份纯粹的热爱与笨拙的坚持,或许正是“传薪”最本真的注脚。
素壁无言,墨痕低语。愿这些作品能成为一座小桥,连接古今,唤起一份对文化根脉的温情与敬意,则余心足慰。薪火相传,往往就在这静默的凝视与灵魂的微颤中,悄然成焰,生生不息。
余斌斌
![]()
《归有光 沧浪亭记》
![]()
《东方朔 诫子诗》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卞唯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