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摸索出的办法,其实是欧洲人曾经用过的,但对付八旗兵的确很有用
宁远城头的红衣大炮发出怒吼,远处的后金骑兵应声倒下,袁崇焕站在城墙上,凝视着溃退的敌军,心里清楚:这套凭借坚城大炮的战术,已是明朝唯一能挡住八旗铁骑的希望。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的六万后金军如潮水般涌向宁远城,城墙之上,袁崇焕面色凝重,他深知,在野战中对决,明军绝不是八旗兵的对手。
那些来自关外的骑兵来去如风,箭术精准,明军往往还没来得及列阵,就已经被冲得七零八落。
“装填炮弹!”袁崇焕下令,声音划破了寒冷的空气。
红夷大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炮弹落在后金军中,人仰马翻,努尔哈赤的军队第一次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
袁崇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战术——将所有的兵力撤入城中,凭借坚固的城墙和射程远、威力大的西洋火炮来对抗敌人。
无论是抚顺、萨尔浒还是沈阳、辽阳,明军都是被诱出城寨,在野战中被击败的。
“我们不能再和他们野战了,”袁崇焕对部下说,“我们的优势是城墙和火器,他们的优势是骑兵和弓箭,为何要以短击长?”
他果断下令,将所有西洋大炮集中部署于宁远城内,指挥士兵依托城墙防御操作火器。
这样一来,明军能在坚固城垣的掩护下沉着瞄准射击,同时,架设在高处的火炮射程和杀伤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
宁远保卫战的结局证实了他的战略眼光:后金的骑兵冲锋在坚固的城防面前无计可施,弓箭对藏身城头的明军也几乎不起作用。
而每当明军城上火炮轰鸣,敌军的战车与骑阵便应声崩溃,这一仗,让从未败过的后金汗王努尔哈赤首次尝到挫败的苦果。
值得一提的是,当袁崇焕在中国东北用坚城与火器结合的战法时,地球另一端的欧洲早已广泛采用类似的战术体系。
自16世纪以来,欧洲流行起“线式战术”——军队横向展开,分为两至三道防线,步兵为主力,骑兵位于两翼,火炮则安置在队列两侧或防线之间。
作战时,火炮首先远距离打击,以火力掩护步兵推进,步兵接近时齐射,然后发起总攻。
这种战法的核心在于以密集阵型和集中火力充分发挥火器优势,象征着战场从冷兵器向热兵器时代的转折。
袁崇焕依托坚固城防和火炮的战术,虽然与欧洲的线式战术在形式上各异,但其精髓同样在于发挥火器所长、弥补自身短板。
之后,皇太极继承汗位,卷土重来,率军围攻锦州,并派部队进袭宁远,战局再起波澜。
然而,有了宁远经验的袁崇焕早已运筹帷幄,他协调锦州和宁远两城守军,再次运用坚城大炮的战术,让后金军久攻不下,不得不撤兵而回,明史称之为“宁锦大捷”。
战后,一位部将好奇地问袁崇焕:“督师,为何我军总能凭借城池战胜八旗军?”
袁崇焕回答:“八旗兵骁勇善战,来去如风,我军若与之野战,胜算渺茫。然其攻城能力不足,我军凭借坚城重炮,恰可扬长避短。”
他指着宁远城外的地形继续说:“辽东地势复杂,城塞众多,八旗军虽勇,却难以一一攻克,只要我军坚守不出,敌军必师老粮尽,不得不退。”
皇太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两次攻坚失败后,他不得不改变策略,转而采取绕过宁锦防线,从蒙古地区破墙入塞的办法。
然而,任何战术都有其局限性,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能够退敌,却难以全歼敌军。它只能保证城池不失,却无法阻止后金军绕过防线,侵扰内地。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领数十万兵马,分路突破长城边隘的龙井关、大安口、马兰峪,攻陷遵化,直逼北京。
袁崇焕闻讯大惊,急忙率军回援,尽管最终击退了后金军,保卫了北京,但袁崇焕的军事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皇太极利用反间计,使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加之朝中官员的诽谤,崇祯帝最终将袁崇焕投入监狱,并在崇祯三年以酷刑处死了他。
袁崇焕被处死后,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他的那套凭借坚城大炮的战术,虽然后来被证明是对付八旗兵的有效方法,却随着他的死亡而未能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历史无法假设,但如果明朝能够坚持袁崇焕的战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它,也许后来的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