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咳嗽还没好?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哎呀,老毛病了,过两天就好了。”
在小区花坛旁,60岁的张阿姨正边晒太阳边和邻居唠嗑。
最近这阵子,她总觉得嗓子发干、咳嗽,有时候还咳得胸口发疼。左邻右舍劝她去医院瞧瞧,她却觉得“不就是小感冒?最多是上火,喝点凉茶就好。”
令人震惊的是,短短半个月后,张阿姨因咳嗽频繁被女儿“强行”拉去了医院,一查竟然直接确诊为肺癌晚期!
![]()
医生话语铿锵:“如果三个月前重视这些小症状,现在很可能还是良性改变!”
许多类似“误把大病当小毛病”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上演。我们习惯性地忽视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殊不知,有些致命疾病的前兆,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悄悄上演。
为什么“咳嗽”这样的常见症状,竟然会成为阻挡不了的“最痛苦疾病”前奏?究竟哪些信号值得我们警惕?癌变速度为何如此之快?我们真的可以防患于未然吗?
日常咳嗽、声音嘶哑、喉咙发干,这些症状你是否也曾经历?大多数人将其归咎于上火、天气变化或感冒。实际上,多项权威统计显示,70%以上的咽喉癌、肺癌患者发病初期只有类似“普通感冒”的表现。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曾指出:大部分喉癌患者,“确诊前1-3个月内反复出现咽喉不适、声音改变等‘小毛病’”。由于症状轻微难以引起警觉,直到肿瘤已经显现“攻击性”,才会走进门诊。
尤其是“持续2周以上的慢性咳嗽、声音嘶哑、经常性咽部异物感”,若没有及时检查看诊,极有可能已步入癌变高危区。
医学上,癌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部分癌症恶化极为迅猛。临床发现,某些类型的咽喉癌、肺癌,“从黏膜异常到高度癌变,最快仅需2—4周,慢的也不过数月。”
很多患者往往在疾病早期忽视检查,只将其归为“小毛病”,结果失去了黄金干预窗口。一位浙江患者,咳嗽刚满10天,自以为身体硬朗并不在意;复查时,医生无奈告知:“再拖一个月,恐怕手术机会都不会有。”
临床数据显示,肺癌从癌前病变发展为可见肿瘤,有的仅为1-3个月,而咽喉癌、口腔癌等部位,进展更快,部分患者短期内就从“咳两声”演变为“说话困难、吞咽障碍”。
警惕以下信号:
持续性咳嗽(2周以上),无感冒但反复发作持续性咳嗽(2周以上),无感冒但反复发作。
声音嘶哑、喉咙异物感、咽部反复不适声音嘶哑、喉咙异物感、咽部反复不适。
口腔溃疡反复不愈、溃疡超过2周口腔溃疡反复不愈、溃疡超过2周。
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食欲减退、夜间盗汗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食欲减退、夜间盗汗。
咯血、气促、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出现咯血、气促、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出现。
![]()
长期“自我诊断”为上火、劳累、过敏的人群,尤其需要警觉。“三分养,七分查”绝非空谈,体检和积极就医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你知道吗?全国范围多项癌症筛查发现,癌症早诊的五年生存率显著提升:如肺癌、口腔癌等早发现者五年生存率均可突破70%。困扰大众的并非“无药可医”,而是“未重视体征,错失先机”。
科学研究已证实,大多数咽喉癌、肺癌与慢性炎症、高危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长期高盐高脂饮食、长期接触有害气体或粉尘)密切相关。很多市民忽视的“反复咳嗽”、慢性咽炎、口腔溃疡、声音异常,其实可能是免疫系统和黏膜被持续损害后的信号。
![]()
想要“防大于治”,把握以下实用建议至关重要。
出现“咳嗽超2周、咽喉持续不适”,一定要强化警觉,不拖延就医检查。尤其是吸烟、饮酒或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每年体检增加肺部、咽喉专项筛查。
摒弃“自我诊断”,不要把反复口腔溃疡、声音嘶哑等一律归为上火、过敏。超期症状尤其需要“五专科齐查”:口腔科、耳鼻喉科、肺科、肿瘤科与影像学科。
改善作息习惯,拒绝熬夜,减少高盐高脂及辛辣刺激性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定期锻炼身体,快步走、通风换气都是简单有效的防癌方式。
注重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长期焦虑、抑郁也会降低免疫力,是很多慢性炎症甚至肿瘤易发的“温床”。
![]()
体检项目不要仅满足于单位常规体检,建议根据年龄和家族史有针对性地增查低剂量肺CT、口腔黏膜检查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