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杨振宁去世。
本着盖棺论定的原则,对这位科学巨匠,人们做出了如此评价,
他对民族,对国家,对全人类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
是啊,回顾杨老的一生,确实称得上是功德无量,足与牛顿,爱因斯坦等先贤并列!
那么,不知大家又是否还记得,那位与其成结伴而行后又分道扬镳,成为终生遗憾的李政道呢?
![]()
一、相爱相杀
说起杨振宁,那么就一定绕不开另一个人,李政道。
李政道出生于1926年的中国上海,比杨振宁小了四岁,而两人的人生轨迹也称得上是大同小异。
1945年,杨振宁获得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的资格,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并师从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教授,
![]()
而在次年,李政道也来到了芝加哥,且正好就是拜在了费米教授门下。
也就是说,这两位那还是同门师兄弟。
但如果你以为他们两人是在此时认识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早在1942年,两人就已经认识了。
原因嘛,也不难理解,
![]()
当时的中国,懂物理基础理论的人实在太少了,再加上战争爆发后,诸多大学都将师生转移到了西南地区,所以,两人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在昆明认识了。
据说在两人见面后,杨振宁对李政道非常欣赏,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未来大有可为呀!
因此,杨振宁还想着将自己的妹妹介绍给李政道。
![]()
虽然后来,李政道也没能当成杨振宁的小舅子,
但在机缘巧合之下,李政道却在杨振宁的帮助下,迎娶了自己的夫人,同样也是杨振宁的闺蜜,秦慧君女士,也算是亲上加亲了。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家人都是邻居。
本就志趣相投,再加上又有这么一段过往,所以,起初两人的关系,那是相当不错,并联手发表了不少重量级论文。
![]()
1957年,两人更是因为联手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喜提诺贝尔物理学奖!
需要注意,由于此时的两人都还不是美国国籍,因此,他们才是中国现代史上,首位拿到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然而,也正是这个诺贝尔奖让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缝。
![]()
正是由于这个奖实在过于重要,因此,两人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简单概括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是关于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原创思路归属。
李政道认为,是他先意识到,宇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可能不成立的,而杨振宁也是在接受了邀请后才参与研究的,自己才是首创。
![]()
可杨振宁却认为,这一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两人长期共同探索的基础上,是两人共同的心血结晶,而不是某个人的“首创”。
其次就是论文的署名顺序了。
没办法,写过论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论文的署名顺序往往代表了贡献大小。
所以,你懂的,
![]()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1957年对诺贝尔奖颁奖后的表述分歧。
李政道觉得,自己在研究中的核心作用被淡化了。
就这样,曾经的亲密搭档,近邻密友,逐渐就形同陌路,并在1962年,终止了所有合作!
那么在后来,他们又都是如何看待这场分歧的呢?
![]()
二、破镜未圆
其实,对于这场因名利而产生的争端,两人的心中都是懊悔的,
李政道对此曾做出过如此比喻:
“我俩好比在沙滩上玩耍的小孩,忽见远处古堡亮灯,却为谁率先发现而争执不下”。
而杨振宁也对此怅然若失,称与李政道的合作曾令人羡慕,反目是“抱憾终生”的事。
![]()
事实上,这两位科学巨匠于1962年的分道扬镳,不仅是他们的人生大憾,同样也是科学史上的遗憾,不知道有多少人希望他们能破镜重圆,并为此而努力。
比如在1971年,伴随着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对此,一位心念故国的杨振宁,那是二话不说,在当年就顶着重重压力,重回故土,并得到了周总理等领导人的热情接待。
![]()
而始终关心着杨振宁的周总理,除了问候了杨振宁和其家人的情况外,还聊到了他和李政道的恩怨,并语重心长地劝道:
“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你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以大局为重”。
之后,为了能够让两人消除矛盾,周总理还多次借着两人归国的机会,创造和解条件。
![]()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周总理生前,到底是没有让两人握手言和。
而在周总理之后,邓小平同志也对两人的颇为关注,并一直在试图让两个人重新并肩而行。
比如在1983年底,邓小平同志与杨振宁谈及如何发展中国的软件产业时,
![]()
邓小平同志旧事重提,对杨振宁劝解道:
“你们两位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有什么矛盾不能坐下来谈呢?我可以出面为你们创造条件”。
不用问,这个你们,指的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此后,邓小平同志还拜托不少与二人交好的科学家从中斡旋,还试图通过举办,纪念宇宙不守恒理论提出30周年的学术活动,让两人当面聊聊,以化解心结。
![]()
遗憾的是,各方努力终以失败告终。
尤其是在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后,与留在美国的李政道更是几乎断了联系。
2024年8月4日,98岁的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与世长辞。
随后,在当年11月,其骨灰被家人送回中国苏州,归葬故里。
![]()
而得知李政道去世的消息后,杨振宁的18岁老人,如此为两人的关系做了定论: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
也许在漫长的岁月中,两人早已放下了昔日为名利而生的那股意气,可到底是不愿意低那个头。
![]()
但现在都无所谓了,愿两人能在天堂,真正放下恩怨吧!
那么话说回来,与早已归来的杨振宁相比,李政道对国家又有哪些贡献呢?
![]()
三、心念故国
有必要先给大家辟个谣,那就是关于杨振宁回国是养老的。
事实上,杨振宁在美国的退休金是每年30万美元,且随便一场演讲会,座谈会,只要露个面,就能拿上百万美元!
你别嫌贵,多少人想请他露面,还请不来呢,人家就值这个价。
![]()
可你知道杨振宁归国后的工资是多少吗?
答案是一年100万元人民币!
就这,还几乎都被杨振宁捐出去了,并且,即使在人生的暮年,他也始终在为国家而奋斗,攻克难关,培育人才,是值得敬佩的民族脊梁。
而李政道的晚年虽然没有归国,可他的心中也始终是向着祖国的,并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
比如在1979年,他亲自创立并主导了 “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为中国留学生在哈佛,普林斯顿等顶尖大学争取全额奖学金,
该项目仅在1979至1989年间,就帮助915名中国学生,拿下了这些美国顶尖学府的博士学位,
培育了诸多世界物理学界与中国科学界的骨干力量,堪称“中国科学界的黄埔一期”。
![]()
也是在这一年,在李政道的多方奔走之下,他促成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方便了中国学者的赴美留学,进一步打破了中国被国际学术隔离的局面,
同样,也是在他的努力下,
![]()
1984年,中国决定修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使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一举跻身世界前沿,且至今仍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产出了如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等重大成果,
除此以外,在推行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事关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政策里,也都有他的身影。
![]()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1998年,李政道还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以支持中国优秀本科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进行科学研究,
同样,这也是中国首个资助本科生从事科研的基金,也为中国的科技人才培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王贻芳院士所言:他(李政道)的贡献不论怎么描述都不为过。
![]()
结语:
2024年,李政道去世,而如今,杨振宁也已经离开。
而在此前,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于敏…这些曾改变了历史,令无数中国人为之自豪的科学巨匠,终究都已走进了历史。
![]()
可厚重的黄土能埋葬得了他们的,却隐瞒不了他们智慧的光芒与对历史的功绩。
在此,愿他们都能在天堂安息,也祝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能在科学的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珍珠。
![]()
文章信息来源:
凤凰网:揭秘诺贝尔奖华人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 - 历史 -
![]()
北京日报:李中清:父亲李政道称赞杨振宁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
中国教育新闻网:魂系华夏 梦筑九州——李政道先生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特殊贡献
![]()
光明日报:翁帆: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人民日报:杨振宁先生生平
![]()
北京日报:王贻芳院士追忆李政道:他的贡献不论怎么描述都不为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