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养猫吗?
那就给猫咪写本书吧!
我真没开玩笑。
数据不骗人——2025年上半年,以“猫”为主题的新书达246种,占新书市场的5.73%。
更关键的是,这些猫书的平均销量还高于整体市场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家那只每天只会吃饭睡觉的猫,可能就是你现成的创作素材库。
养猫的人都有故事。
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养猫是一件正经事!》火了。
为啥?
因为这本书从你把猫带回家那一刻开始写起——选粮、布置猫砂盆、第一次生病、半夜跳上键盘……每一页都能让养猫人觉得“这就是我遇到的”。
你看,不需要多高深的文学造诣,真实就够了。
![]()
再说个更暖心的——长江文艺社出版的《猫是一小部分的我》,作者“极端猫权”从来没出过书,就是在小红书上写点养猫日常。
编辑看到后直接被打动,“像揣着金子生怕被别人抢走”地签下这本书。
上市一个月就加印。
为什么?
因为年轻人需要这种“小猫哲学”——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简单纯粹的生活态度。这不就是打工人最向往的日常吗?
![]()
可能你会说,市面上猫书那么多,我还能写什么?
别慌,这个赛道其实才刚开始跑。
目前猫书主要分四类:
1. 实用养猫指南 —— 适合有经验的铲屎官,写踩过的坑、养宠的干货。
比如《我的第一本养猫书》,就从猫咪健康痛点切入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
2. 情感治愈绘本 —— 适合会画画或愿意找插画师合作的人。
像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猫猫我呀 有妈妈了》,半年卖了近万册,主打就是“可可爱爱的治愈感”。
![]()
3. 文化科普类 —— 比如巴蜀书社的《中国猫咪》,从传统文化角度切入,重印3次,印数1.5万册。
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感兴趣,可以从这个角度写。
![]()
4. 个人故事非虚构—— 四川文艺社的《救猫咪》就是作者写自己养猫的真实经历,纠结、狼狈、爱与痛。
读者在线下活动上坐成一圈分享故事,氛围感拉满。
![]()
关键是,你不用把自己逼成“完美的养猫人”。
要知道,那些真实的挫折、纠结、甚至失误,反而更能打动人。
就像《救猫咪》的作者,冬天救流浪猫,结果没给原住民打疫苗导致全员生病——这种“不完美”恰恰让书更有力量。
新手作者怎么开始呢?
分享给你三个实战建议。
第一步:找到你的“小猫哲学”
别想着写一本包罗万象的猫书,从最打动你的那个点切入。
是每次回家猫咪在门口等你的瞬间?是半夜猫突然发疯乱跑的画面?还是你第一次给猫剪指甲时的手忙脚乱?
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如何成为一只猫》,就是从“猫与哲学”的关系切入,最后变成一本探讨生活态度的文化小书。
作者孙冬每篇文章都不长,但每一篇都在讲“如何像猫一样活着”。
![]()
第二步:用真实细节打动人
养猫人最不缺的就是细节。
- 猫咪第一次用猫砂盆时的困惑表情
- 你出差回来它假装不在意但尾巴疯狂摇摆
- 半夜听到客厅有动静以为闹鬼结果是猫在玩塑料袋
广东人民社宣传《养猫是一件正经事!》时,结合了编辑部猫走失的真实故事,全城寻猫启事让书自带情感厚度。
第三步:内容+文创,增加竞争力
现在出版社都在做周边。
《养猫是一件正经事!》设计了猫咪杯垫、手绘尺、明信片;
《猫福珊迪去哪里》开发了四季透卡;
《手上有毒的猫》给不同渠道准备了不同赠品——书签、吧唧、文身贴……
这些文创不仅增加书的附加值,还能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传播点。*
想想看,读者晒单时拍的不只是书,还有你设计的周边,这波宣传效果谁能顶得住?
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同质化是内容套路化,而不是题材相似。
中信出版集团的主编单元皓说得很直白:“重要的不是因为它画的是猫,而是它借画猫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情绪落点。”
换句话说,读者要的不是“又一本猫书”,而是“这本猫书里有我的影子”。
你养猫时的纠结、快乐、心疼、无奈——这些情绪体验才是核心。当你把这些写出来,自然会有人产生共鸣。
而且,别忘了当下的大环境:宠物家庭比例持续上升,年轻女性对情感陪伴的需求越来越强,“云吸猫”群体数量庞大……
这个市场远没到饱和的时候。
而且说句实在话,现在出书的门槛真没那么高。你可以先在小红书、豆瓣上写养猫日记,积累粉丝和素材,等内容成熟了再找出版社合作。很多畅销猫书的作者,一开始都是这么起步的。
最后想说,如果你养猫,如果你有故事,别浪费了这些素材。
过去8年,我们帮助340位新人作者成功出书,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普通人想要出书的真正难点,从来不是没东西写,而是不知道怎么把生活素材整理成可读的书。
秋叶写书私房课的新人作者之所以能成功出书,是因为搞懂了一件事:读者要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你懂我”,是“这方法我拿去就能用”。
最后送你三个实在的套路:
第一招:把经历变成模型
别光说故事,得提炼出套路。
比如:不是讲“我怎么做活动”,而是总结“引爆社群的三个触发器”;
不是记“我带新人的流水账”,而是梳理“新员工90天融入路线图”。
——经验不值钱,经过验证的模型才值钱。
第二招:用细节打痛点
少讲大道理,多放真场景:
“那个提离职的员工,最后是被我用了三杯咖啡聊回来的”;
“这份报表模板,我改了17版,现在直接送你”。
——真实的细节,才是信任的加速器。
第三招:让专业变成人话
把术语翻译成大白话:
不说“赋能”,说“怎么让下属自己能搞定”;
不说“打通闭环”,说“怎么让每个环节有人接有人管”。
——让人看得下去的知识,才有机会成为爆款。
立即扫码和图书顾问1对1咨询,帮你从0到1打造一本属于自己的代表作,还能领取秋叶写书方法论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