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10月18日,享年103岁的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
按照盖棺论定的传统,这位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被公认为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用一生的探索与坚守,向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提交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
的确,回望杨老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其学术成就之高、家国情怀之深、人格风范之正,足以使其名字镌刻在科学史册之上,与牛顿、爱因斯坦等巨擘遥相辉映!
然而,在追思这位伟人的同时,人们也不禁想起那位曾与他并肩作战、共同攀登科学高峰,最终却分道扬镳的李政道——一段辉煌的合作,一场漫长的遗憾。
![]()
一、相爱相杀
谈及杨振宁的科学生涯,便无法绕开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上海,比杨振宁年轻四岁。两人成长背景相似,命运轨迹也高度重合。
1945年,杨振宁获得清华大学资助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并有幸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教授的学生。
![]()
次年,李政道也踏上了前往芝加哥的求学之路,同样拜入费米门下。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真正的同门师兄弟。
不过,若以为他们是在美国才相识,那就误解了这段关系的起点。
实际上,早在1942年战火纷飞的年代,二人已在昆明相遇。
当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多所高校南迁至西南联大,物理人才极为稀缺,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自然容易走到一起。
![]()
据记载,初见李政道时,杨振宁便对其才华颇为赏识,认为此子潜力非凡,前途不可限量。
甚至一度萌生将妹妹介绍给他的念头。
![]()
虽然这桩姻缘未成,但命运另有安排——在杨振宁牵线搭桥之下,李政道后来迎娶了秦慧君女士,而她正是杨振宁的挚友。
这样一来,两家关系更添一层亲密纽带。
更巧的是,两家人长期比邻而居,日常往来频繁,思想交流不断。
基于共同的理想追求与深厚情谊,早期的合作水到渠成,成果斐然,接连推出多篇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
![]()
1957年,二人因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他们都尚未取得美国国籍,因此这一荣誉标志着中国人首次站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领奖台!
可正是这份至高荣耀,悄然撕裂了原本坚固的情谊。
![]()
由于该成果意义重大,围绕其背后的贡献归属问题,分歧逐渐浮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理论构想的最初来源。
李政道坚持认为,是他率先意识到宇称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中可能失效,并主动邀请杨振宁合作研究,因此自己应被视为首创者。
![]()
而杨振宁则强调,这项突破建立在两人多年持续对话与联合思考的基础之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应归功于单一人物。
其次是论文署名顺序之争。
熟悉科研规则的人都清楚,作者排序往往直接体现贡献权重。
因此,谁排第一,谁列第二,绝非小事。
![]()
最后也是最尖锐的一点,出现在1957年诺奖颁奖之后的公开表述中。
李政道感到自己的核心角色被弱化,公众认知出现了偏差。
自此,昔日默契无间的搭档渐行渐远,友情蒙尘,合作关系于1962年彻底终止。
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心结,他们后来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
二、破镜未圆
事实上,对于这场由名誉引发的裂痕,双方内心皆存悔意。
李政道曾以诗意的语言形容此事:
“我们像是沙滩上的孩童,忽然看见远方古堡亮起灯火,却为谁先发现而争执不休。”
言语之间,尽显惋惜之情。
![]()
杨振宁亦多次表达遗憾,称那段合作岁月令人怀念,而最终反目成仇是他“终生抱憾”的事。
可以说,两位顶尖科学家的决裂,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悲剧,更是整个科学界的损失。
无数人期盼他们能冰释前嫌,重新携手。
![]()
1971年,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心系故土的杨振宁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探亲,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见。
周总理不仅关心他的生活状况,还特意提及他与李政道的关系,语重心长地劝导:
![]()
“科学研究属于全人类,你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当以大局为重。”
此后,周总理多次利用两人回国机会,精心安排见面契机,希望促成和解。
可惜天不遂人愿,直至周总理逝世,这一愿望终究未能实现。
![]()
继任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同样高度重视此事。
1983年底,在与杨振宁讨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前景时,邓小平再次提起旧事:
“你们两位都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有什么矛盾不能坐下来谈?我可以亲自出面协调。”
话中所指,正是杨、李二人。
![]()
为了推动和解,邓小平委托多位与双方交好的学者从中调解,并计划通过举办“宇称不守恒理论提出三十周年”纪念活动,邀请两人共聚一堂,促膝长谈。
然而,种种努力终未能打破沉默的坚冰。
尤其自2003年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后,与留居美国的李政道几乎断绝联系。
![]()
2024年8月4日,98岁的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安详离世。
同年11月,其骨灰由亲属护送回故乡苏州,安葬于故土青山绿水之间。
听闻噩耗后,时年102岁的杨振宁写下八个字,为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画下句点:
![]()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此生未了因”。
或许在漫长光阴里,他们都早已释怀过往因名利而起的执念,只是骄傲的灵魂始终不愿低头。
如今一切恩怨随风而去,唯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重逢,真正放下芥蒂,再度并肩前行。
![]()
那么问题来了,相较于晚年归国定居的杨振宁,未曾返乡的李政道又为祖国做出了哪些深远贡献?
![]()
三、心念故国
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流传甚广的误解:有人认为杨振宁回国是为了养老享福。
实则不然。他在美国享有每年30万美元的退休金,仅一次公开演讲或座谈会出场费就可达百万美元级别。
这样的影响力,多少机构求之不得。
![]()
而他回国后的年薪仅为人民币100万元,且绝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捐赠和支持科研项目。
即便步入百岁高龄,仍坚持指导青年学者、参与前沿课题攻关,堪称民族脊梁。
至于李政道,虽未落叶归根,但赤子之心从未远离故土,为中国科技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
1979年,他亲自发起并主导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帮助中国学生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世界一流学府攻读博士学位。
仅1979至1989十年间,该项目就成功输送915名优秀学子赴美深造。
这批人才日后成为中国物理学界与高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被誉为“中国科学界的黄埔军校”。
![]()
同年,在他的积极奔走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正式启动,极大便利了中国学者赴美学习交流,有效打破了当时中国在国际学术圈的孤立状态。
与此同时,
![]()
1984年,在他的大力倡导与技术支持下,中国决定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该项目使我国高能物理研究迅速跻身国际前列,至今仍是全球重要的实验平台之一,产出了τ轻子质量精确测定等多项世界级成果。
此外,在推动博士后制度落地、筹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办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一系列关乎国家科技战略的重大举措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与建议。
![]()
尤为感人的是,1998年,李政道毅然捐出个人积蓄,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专门资助优秀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实践。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专为本科生设立的科研资助基金,开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影响深远。
正如王贻芳院士所言:“他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
结语:
2024年,李政道驾鹤西去;如今,杨振宁也已悄然远行。
此前,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于敏……这些曾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伟大科学家,也都相继走入历史长河。
![]()
厚重的泥土可以掩埋他们的身躯,却无法遮蔽他们思想的光辉与对时代的巨大推动。
在此,谨向所有为中国科技进步奉献一生的先驱致以崇高敬意。
愿他们在星辰大海中安息,也祝愿今日仍在科研征途上跋涉的后来者,终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拾得属于自己的璀璨明珠。
![]()
文章信息来源:
凤凰网:揭秘诺贝尔奖华人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 - 历史 -
北京日报:李中清:父亲李政道称赞杨振宁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
中国教育新闻网:魂系华夏 梦筑九州——李政道先生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特殊贡献
![]()
光明日报:翁帆: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人民日报:杨振宁先生生平
![]()
北京日报:王贻芳院士追忆李政道:他的贡献不论怎么描述都不为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