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幅所谓的“陈丹青画作”,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高热度的话题。揭开表象,我们发现,这个事件远非画作真假那么简单。
本刊特约撰稿丨刘向林
近期,一场关于画作真伪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一名收藏者自称以15万元价格购得了知名艺术家陈丹青的早期油画作品,并在陈丹青抖音账号评论区晒图留言“有幸收藏陈丹青老师早期作品”,引来众多网友点赞。随后事情出现戏剧性转折,几个艺术专业出身的学生共同创办的自媒体“想想工作室”发布视频,成员洪健翔指认这幅画是2016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室完成的大一作业,并解释:“美院有很多学生的作业是不带走的,学校会定期清理。”
![]()
一名收藏者自称以15万元价格购得的知名艺术家陈丹青的早期油画作品。
但藏家坚持画作是真品,而且委托朋友请专家现场鉴定。视频中一位戴手套的男子称赞该作品“技法成熟,达到顶峰之作”。藏家透露计划将作品送拍,起拍价设定为68万港元,预计11月底进行拍卖。
事件带来的热议还远未结束,诸多探讨都指向一个本质问题:艺术的价值究竟来源于什么?仅仅只是一个名家签名而非画作本身的品质?……因为这些疑问,中国收藏杂志采访了几位专业人士,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聊聊对这件事的看法。
![]()
·雷徕:艺术家、艺评人、策展人
也许没有人真的在乎这是不是一件“真品”
不论真假,我们或许至少可以认为,在某画廊和某专家眼里,陈丹青的静物普品,多半是和学生习作风格差不多、水平也差不多。一张静物习作,首先是一张静物习作,有其自身的限定规则,而不是陈丹青的“创作”——一位风格个性特别鲜明的画家,也许会在习作中带出自己的痕迹,而陈丹青作为典型的学院派画家,由他按习作标准所演示的习作,会特别像习作。当一件签名陈丹青的代表性精品出现的时候,它必须是依赖于特定题材、特定画面内容,以及和这样的内容相契合的画面细节处理笔法。以上所说,是我以意逆志,对认证者心态的一种主观推测。
而另一方面,最常在公开环境里传播的陈丹青早期静物习作,是酱油色、带有更强烈的时代气息的,而且画力上实际上比他后期的一些创作显得更加有劲儿。
在我看来,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是基于什么心态相信这是一张陈丹青的画作?是认为在相同的绘画程序和标准下,陈丹青(假设他在手感很水的情况下画教学示范)会和大一、大二新生画出效果近似的画作吗?如果认证者心目中的学院派写实油画竟是如此一种共识形象,这是否意味着他们骨子里其实轻视这套绘画体系本身?若真如此,他们又何以能持续从事和写实油画流通相关的商业工作呢?
另一个问题,大家质疑为何一件艺术商品的价值可以完全取决于一个签名,而非画作本身的品质——这一点,我倒有不同看法:一个大家的普品或者说水平,在其自身的创作脉络中,可能仍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可作为文献资料来审视;这与一位无名之辈的无奇之作,确实也不是一回事。
当然,也有可能,并没有人真的在乎,这是不是一件事实上的“真品”。
![]()
·庄维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漫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版权保护中心顾问专家
交易画作只是表象?
央美学生废弃画作被商业机构签上陈丹青名字,藏家以15万元购藏。在这个交易过程中,笔者最佩服这家商业机构。首先,这张画作风格与陈丹青的画作大相径庭,竟然大开脑洞签上陈丹青的名字。通常赝品造假,起码要找人临摹一下,或者做得跟原版更相似一点。这次造假成本太低,仅仅加了签名,且只跟陈丹青本人签名五分相似。只能说这家机构的商业销售能力太强,竟成功以15万元的价格把画卖了出去。
其次佩服藏家,艺术史上收藏赝品案例很多,但是这个藏家,第一,看不懂风格;第二,拿着伪作向陈丹青本人显摆。央美原作者出来认领作品时,藏家仍然宣称“你那张画和我这张画完全不一样”,坚称自己收藏的是正品。事已至此,我只有大写的佩服,同时忍不住揣摩:会不会藏家花了15万元交易画作只是表象?通过15万元交易实现的其他小目标,才是藏家真正感觉值得的花费?
![]()
·范文:上海财经大学新闻与社会高等研究院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只关注画作真假,并非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
艺术品收藏出现赝品这件事,本身很普遍,这次事件由于涉及一位顶流文化名人和一个全平台有400多万粉丝的民间网红,使得事件的影响超越了艺术收藏的范畴。
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让这两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无论从年龄、阅历、身份、圈层都不同的人,通过隐秘的艺术品交易无奈地“相遇”了。经过网络的发酵,似乎没有受害者。如果硬说谁损失最大,应该是陈丹青,因为15万元的作品售价似乎与他的身价不符。“想想工作室”通过这件事,完成了一次自媒体传播的破圈,粉丝量可以再增长一个量级。而购买赝品的藏家,因为这起件事,反而让购买的伪艺术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品。社会话题是成就当代艺术的要素之一,作品本身的审美特性反而是次要的,陈丹青和艺术网红都通过此事件参与完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作品。
虽然这件事很荒诞,却揭示了艺术交易市场某种真实运作的逻辑。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行为,但艺术市场是一种社会性的组织运作,通过一系列赋魅的过程,提升作品的价值。价值可以来源于作品本身的审美特性,可以是作者的名望,可以是稀缺性,也可以是话题性。
因此,当代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往往脱离了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而更加依赖其故事性和话题性。比如2021年,9个数字卡通头像NFT,在佳士得以1696万美元拍卖成交,就是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发展热潮中,科技行业对艺术的赋魅。
如果只关注画作的真和假,并不是这起事件真正的意义所在。艺术品市场永远会有赝品存在,重要的是,这是一次由短视频自媒体,将艺术市场中伪造方、被伪造方、创作方、买方、社会大众串联在一起,共同将伪艺术变成真艺术的公共事件。
![]()
·韩博(诗人、艺术家)
不妨把这件画作视为有本土特色的“社会雕塑”
看了这个奇葩新闻,感到既好笑,又不意外。我觉得国内主流当代艺术收藏市场多属于金融投资,很少出于精神共鸣。我也佩服那个收集学生作品,伪造签名,然后投放这一市场的生意人,他是懂当代艺术收藏市场的,这笔钱应该赚!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中国艺术教育的欠缺,我指的是公民艺术教育的欠缺,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艺术圈子里的事。我们可以完全没有当代艺术而兴高采烈地活着。上周我刚参加了一个艺术节,展览的是当代艺术,晚会则是类似“大杂烩”的堂会演出。我觉得后者才真实反映出当地普遍审美的水准。所以,陈丹青不妨把这件伪作,视为一件有本土特色的“社会雕塑”。
编辑丨王何
校对丨郑爽
设计丨周倩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