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最先触到的不是精致的文字排版,而是字里行间漫溢的风尘气。那是敦煌戈壁的沙粒粘在衣角,是都江堰的水汽浸过纸页,是天一阁的木檐在时光里晒出的陈旧木香。这本书从不是规整的文化教科书,更像一位行者背着行囊的私语,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褶皱里,每一声叹息都落在文明的断壁上。
![]()
先生的旅程从敦煌莫高窟开始时,没有急于描述壁画上飞天的衣袂如何轻盈,反倒先写了道士王圆箓。那个穿着粗布道袍的普通人,用一把锄头刨开了封存千年的藏经洞,却又在无知中把珍贵的经卷卖给外国探险家。先生站在空荡荡的洞窟里,指尖抚过斑驳的壁画,没有疾言厉色的批判,只写阳光透过窟门照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 —— 那阴影里,是一个民族对文化遗产的懵懂与痛惜。他跟着驼队走过河西走廊,风里夹着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脚下的石子可能曾被张骞的马蹄踏过,被玄奘的僧袍扫过。这时才懂,所谓 “苦旅”,苦的从不是跋涉的疲惫,而是看见文明在时光里磨损、在无知中流失时,心口那隐隐的钝痛。
![]()
走到都江堰时,这份沉重忽然有了暖意。不同于莫高窟的苍凉,都江堰的江水至今还在滋养着成都平原。先生站在伏龙观前,看江水穿过鱼嘴分水堤,像一条被梳理妥帖的绸带,温顺却有力量。他写李冰父子的石像,写历代治水人的痕迹,没有堆砌水利工程的技术名词,只说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最朴素的智慧 —— 不是与自然对抗,而是与自然对话”。那一刻突然明白,有些文化从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血脉,是都江堰的江水,年复一年,滋养着土地与人心。
![]()
后来到了宁波天一阁,旅程又添了几分寂寥。那座藏着无数典籍的藏书楼,在时光里静静矗立。先生写范钦藏书的执着,写藏书楼里的潮湿与阴凉,写那些在战火中幸存的典籍。他说,天一阁的藏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守护 —— 守护一个民族的记忆,守护那些在时光里容易被遗忘的文字。站在天一阁前,仿佛能听见书页翻动的声音,那声音里,藏着无数代人的坚守与期盼。
![]()
《文化苦旅》的旅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像一杯浓茶,初尝时有些苦涩,细细品味,却有回甘。先生走过的每一处地方,都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文明的坐标 —— 是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记录着古代工匠的智慧;是都江堰的江水,承载着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天一阁的典籍,保存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读这本书时,常常会觉得自己也跟着先生走在那些路上。在敦煌的戈壁上,感受风沙吹过脸颊的微凉;在都江堰的江边,看江水奔腾向前的壮阔;在天一阁的庭院里,体会时光静静流淌的从容。这或许就是《文化苦旅》的魅力 —— 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让我们在山河与典籍间,重新认识文明的重量,重新感受文化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