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贵州酸汤,这碗承载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千年饮食智慧的发酵汤品,正从苗岭山间的“私房菜”蜕变为驱动贵州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近年来,贵州酸汤产业以“小酸汤撬动大产业”,在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与市场拓展的三重驱动下,酸汤产业已形成覆盖原料种植、加工生产、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带动辣椒、西红柿、生姜等特色作物规模化种植,成为贵州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数据显示,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酸汤制品年产能达16万吨,带动了10万亩原料种植,直接惠及农户产值达5.05亿元。
千年酸香:从“以酸代盐”到非遗技艺
古时因食盐稀缺,苗族人发现发酵的米汤能替代盐调味,并意外创造出独特酸香。西红柿、辣椒传入后,当地人将野生毛辣果(小番茄)、木姜子等食材与米汤结合,形成以乳酸为基底、复合酸味鲜明的红酸汤与白酸汤。“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俗语,印证了酸汤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凯里酸汤是其中的代表——201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21年“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2024年酸汤制作技艺跻身省级非遗。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酸汤等生态食品产业”,将其定位为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业。
![]()
贵州潮湿气候与山地环境为酸汤发酵提供了天然条件。苗岭山区丰富的野生食材,如毛辣果、木姜子、竹笋等,不仅赋予酸汤独特风味,更催生了“一地一酸”的差异化特色。台江县革一镇的西红柿主产区、麻江县的辣椒标准化基地,均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构建起特色种植体系。
从“陶罐发酵”到“智能控酸”风味还原超90%
贵州酸汤的核心工艺分为红酸、白酸两大体系,衍生出毛辣角酸、虾酸、臭酸等七类细分品类。传统酸汤依赖陶罐自然发酵,存在风味不稳定、生产周期长(3-24个月)等问题。中国农科院加工所通过菌群驯化技术,筛选出核心发酵菌种,将发酵周期缩短至7天,同时构建“发酵-炒制”指标监测体系,剔除潜在致病菌,实现风味稳定性提升12倍,风味还原度达90%以上。
在台江县苗苗酸汤的智能化工厂,6套22吨级发酵罐实时监控温度、酸度、溶氧等参数,药品级不锈钢设备与无菌灌装技术保障安全,产能从1.3万吨提升至5万吨。南山婆食品产业园则通过“植物+物理”多级保鲜技术,实现零防腐剂生产。
科技让千年古法从“经验依赖”迈向“标准可控”,为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
从“一地一种”到“多元开花”
酸汤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带动了上游原料种植业的扩张。其中,凯里带动全市发展辣椒、西红柿、生姜等酸汤原料种植4.7万余亩,提供就业务工1.21万人,带动参与产业发展1.76万户5.98万人,促进农户增收9100万元。黔东南州数据显示,2025年全州酸汤原料种植面积达47.2万亩,其中辣椒37.3万亩、番茄6.04万亩、生姜3.86万亩,原料端产值预计15.72亿元。州内原料供应比例不断提升,原料端预计产值达15.72亿元。
![]()
台江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种植面积从0.8万亩扩展至5万亩,覆盖85%低收入家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4800元。县农业农村部门通过衔接资金188万元推动辣椒、西红柿标准化种植,革一镇西红柿项目按4元/公斤市场价计算,单季收入超6万元,标准化管理使亩产提升至3000公斤。此外,“订单农业”模式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多家企业向贵州农户签订保底收购,解决了原材料销售的后顾之优。
酸汤产业不仅带动了种植业,还促进了加工、餐饮、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根据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9月,全州酸汤生产企业从31户增加到46户。各类酸汤制品生产及包装线从77条增加到98条,年产能从16万吨增加至24万吨。
根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截至10月14日,全国含“酸汤”字样的餐饮门店超8700家,黔东南州酸汤产业已注册商标3550个,约1600家餐饮店遍布全国62个城市,抖音“贵州酸汤”话题播放量达2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84万+篇。根据《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报告》,酸汤火锅细分市场规模预计达120亿元,酸汤锅底位列火锅口味热度第二。
政府支持与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酸汤产业
黔东南州出台《2025年酸汤产业发展工作要点》,规划“一核两翼多点”产业布局(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目标2025年总产值达80亿元。通过技改扩能、招商引资,酸汤生产企业从31家增至49家,年产能提升至24万吨。
在《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中也有提到,为实现2025年的发展目标,会加快发展酸汤、特色饮品等生态食品产业。
此外,标准化建设是贵州酸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黔东南州已形成“四级标准体系”,涵盖原料种植、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产业链,将酸汤产业从“作坊式”向“工业化”转型。
从区域美食到全球共享,成为消费者新宠
酸汤产品的多元化开发是市场扩张的关键。玉梦集团推出酸汤调味料、方便食品、风味饮料等四大系列120余个品种,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并出口美国、西班牙、越南等国。锅圈食汇通过全国20个中央仓储与物流体系,实现酸汤产品全程可追溯。在餐饮端,约1600家酸汤主题餐厅遍布62个城市,“酸汤鱼火锅”“酸汤牛肉”等菜品成为消费者新宠。
文旅融合方面,麻江县龙山镇正在建设“酸汤主题小院”,游客可体验从采摘到制作的完整流程;黔东南州首个现代化酸汤产业基地集成生产研发、非遗传承与农文旅功能,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2025年“魅力酸汤 味在苗乡”大会签约16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24.18亿元,涵盖研发、物流与市场拓展环节。
目前贵州酸汤产业正朝着百亿目标稳步迈进。2025年,全州酸汤产业预计将实现了80亿元目标。
此外,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2024年7月,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1部门联合发布《贵州省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实施方案》,到黔东南州也先后印发《黔东南州2025年酸汤产业发展工作要点》《2025年凯里酸汤产业标准化工作方案》等文件。无疑不是在时刻明确目标任务,打造以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雷山、丹寨、剑河、镇远等县为多点的全国主要酸汤原产地和主产区,进一步提升贵州酸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以贵州特色食材为基底、标准化工艺为支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酸辣味产业集群”。(张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