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识一位健身房老板,前几年他的店濒临倒闭。
设备是顶级的,教练是专业的,价格也很公道,但就是门可罗雀。他百思不得其解,逢人就问:“你们为什么不来健身呢?”
大家给的理由五花八门:没时间、太累了、一个人坚持不下来……
后来,他索性关了店,用半年时间,请专业人士帮忙,采访了上百个曾经办过卡又放弃的人。问他们“你当初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什么让你感到最挫败?”
他这才发现,人们来健身房,嘴上说的是“减肥”、“练肌肉”,但那只是表象。
他们的“真需求”是:渴望看到自己变好的正向反馈、需要被鼓励的社交氛围、害怕一个人掉队的孤独感。
看到这一点后,他重新开了一家小工作室。结果,这次生意火爆。
他感慨地说:“以前是卖健身器材的,现在我应该卖的是一种‘被看见的进步’。”
![]()
01
营销界有句经典名言:“顾客不是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他们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
这句话道破了所有商业行为的本质:人们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那个产品能为他们解决的问题,或者能为他们带来的改变。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自己技术领先、功能强大,就该无往不利。殊不知,这只是“钻头思维”。
苹果公司的成功,远不止于其精良的硬件。
乔布斯在发布第一代iPhone时,他没有花太多篇幅去讲处理器有多快、内存有多大。
他解决的是一个当时谁也说不清,但人人都感到痛苦的“真需求”:在电脑和手机之间,我需要一个更简洁、更直观、更好玩的信息处理方式。
他卖的不是一部手机,而是一个“把互联网装进口袋”的优雅解决方案。
从卖“什么”,切换到他要“什么”,是赚钱的第一次认知跃迁。
看透产品背后的那个“洞”,你的生意才算真正开了窍。
![]()
02
很多时候,用户自己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但他们的行为,却会诚实地暴露一切。
那些他们口中的抱怨、吐槽,和为了解决不便而发明的各种“土方法”,正是未经雕琢的商业金矿。
戴森吸尘器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最初的灵感就源于对自家吸尘器的抱怨。
他发现,传统的吸尘器用着用着,吸力就会因为集尘袋堵塞而减弱。
这让他非常恼火。他意识到,用户想要的不是一个“吸尘器”,而是一个“持续强劲的、能解决麻烦的清洁工具”。
他没有去问用户“你们想要一个没有集尘袋的吸尘器吗?”,因为当时没人能想象那是什么。
他直接钻进实验室,历经5127次失败,最终发明了那款引爆市场的双气旋无尘袋吸尘器。
他解决一个用户都在抱怨的“真需求”。
客户说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那些他们没说,却在行为中暴露出的痛苦、不便和无奈,才是商业世界的藏宝图。
一个顶级的生意人,一定是个顶级的倾听者和观察家。
他们善于在抱怨中听到机遇,在不便中看到商机。
![]()
03
当基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后,驱动人们消费的,就不再是功能,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你以为星巴克卖的是咖啡吗?
不,它卖的是一个叫“第三空间”的感觉——一个可以让你在公司和家之间,短暂抽离、放松社交的地方。
你以为奢侈品卖的是包包和衣服吗?不,它卖的是一种叫“身份认同”的感觉——一种“我属于这个圈层”的自我确认和社交货币。
我曾经住过一家顶级的温泉酒店,价格不菲。
它的硬件设施其实并非遥不可及,但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入住前,他们会通过邮件询问我对枕头硬度和室内香薰的偏好。我泡温泉时,服务员会悄悄地把我房间的夜床铺好,并放上一杯温水和一小份晚安点心。
他们卖的不是一间房,也不是一池水。
他们卖的是一种“被妥帖照顾”、“无需开口就被懂得”的尊贵感和松弛感。
![]()
最高级的生意,不是满足需求,而是抚慰人心。
功能可以被复制,但感觉和体验,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从解决一个问题,到提供一种情绪,再到贩卖一种感觉,这就是需求的升维之路。
赚钱的内核,是一场深刻的洞察力提升。
洞察表象之下,人性深处那些未被言说的渴望、恐惧和梦想。
当你真正把目光从自己的产品,转移到他人的内心时,财富便不再是你追求的目标,而只是你善良和智慧的副产品。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