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末,中国空军还主要靠歼-7和歼-8这些二代机撑门面,面对西方三代机总觉得底气不足。苏-27的引进像一针强心剂,1992年首批24架从俄罗斯飞来,落地后飞行员们围着机身转悠,摸着那流线型的外壳,心里头多少有点热血上涌。
接着1996年,中俄签下授权生产协议,沈阳飞机公司建起生产线,约定15年内造200架苏-27SK的本地版,也就是歼-11。
核心部件全靠俄罗斯供,发动机AL-31F、雷达机械扫描PD、导弹R-73和R-27,这些玩意儿直接移植过来,歼-11的首飞就在1998年9月1日。
![]()
可就在2020年4月16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的撰稿人凯莱布·拉森发文戳了这么一刀。
拉森的文章说,歼-11外形像苏-27,但性能差远了。中国先买现成苏-27,1996年签协议组装,到2003年就开始自己生产。机体抄了苏-27的,但航空电子和发动机得独立搞,早期的发动机拉垮,中国设计师得费劲完善。
他下结论,歼-11的设计是赶上了,可动力和电子这些短板,让它整体性能卡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
![]()
拉森的视角是典型的西方军迷滤镜,盯着中国从零起步的痛点放大镜似的瞧,却没细抠协议细节。那200架授权歼-11,发动机雷达武器全俄供,哪来的70年代技术?AL-31F推力12.5吨,安装上去后试车时数据稳稳的,飞行员拉大机动,9G过载下机身不抖。
雷达是带扭转板的倒置卡塞格伦天线,探测距离80公里,锁定后导弹响应快准狠。武器挂架兼容R-27中距弹,实战演习中命中率和苏-27没差。沈阳的组装线虽用本地工艺,但核心移植完好,歼-11一入役就拉动空军换装,1998年底第一个中队列装,比歼-10的2004年服役早了好几年。
这不光是技术层面的,它让中国空军从被动挨打的局面,变成能主动出击的节奏。
![]()
拉森的文章一出,有人直言他没深挖,评论太片面,对中国空军从依赖到自立的路径没个准谱。
歼-11的服役累计飞行小时到2020年已破十万,故障率低得让对手头疼。不光是铁家伙,它承载着几代空军人的心血,从引进到消化,步步踩实。
歼-11B是国产化的里程碑,2004年12月首飞,沈阳冬日里那架飞机滑出跑道,引擎吼叫冲天,落地后地勤围上检查,一切正常。B型用上涡扇-10发动机,推力直追AL-31F,12吨级别的稳定输出,让机动性更灵。
![]()
雷达换平板缝隙阵机扫PD,探测距离拉到150公里,新批次甚至上AESA有源相控阵,数字电路嗡嗡转,信号处理快如闪电。座舱LED彩显取代单色阴极管,飞行员看数据时眼睛不累,手感也顺。
武器PL-12中距弹上阵,射程超100公里,兼容PL-8近距和PL-10新型,挂载时地勤推车咔嗒锁死。红外搜索系统用中画幅传感器,激光测距40公里外锁定,远甩俄制的10-20公里。
2007年入役后,歼-11B拉动空军骨干力量,双座BS版替换苏-27UBK,这系列不光技术上超前,它标志中国结束了对外依赖。
![]()
歼-11家族的枝蔓越长越茂,歼-15舰载版从苏-33原型逆推,沈阳沿海厂区工人固定折叠翼,液压臂伸展测试。2012年11月首飞,辽宁舰甲板模拟钩阻拦索,轮胎摩擦火花四溅。歼-15上舰后,滑跃起飞挂重弹,巡南海时编队掠过,雷达扫描广域。
接着歼-16多角色版,2011年定型,机身延长多挂点,2013年首飞,投弹演习烟尘升腾。服役后挂电子战吊舱,干扰波扩散,伴机紧随。2015年4月歼-11D首飞,AESA雷达上身,探测200公里,导弹响应更快。
到2023年,家族还添苏-30MKK和苏-35补充,沈阳线生产不辍,工人校准火光映脸。空军巡航中,这些飞机混编出动,低空突防高空截击,尾迹交织蓝天。
![]()
回想歼-11的路子,总觉得它像中国空军的一面镜子。引进时,俄罗斯专家手把手教,沈阳学员抄笔记粉末沾手。首飞后,部队转场,飞行员从歼-8跨来,推杆适应新推重比,响应迅捷。
拉森说70年代水平,搁在当时中国二代机堆里,这话倒像笑话。
歼-11开门,关上落后大门,到2025年,升级批次上新航电,演习中与歼-20混编,锁定目标导弹呼啸。技术之路总有质疑声,得用事实回击。
![]()
参考资料
歼20的黄金搭档?“攻击11”无人机隐身接近完美 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